读者十论:正义、自由与人性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端传媒社群组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Jay_L、Edmond_CH、Yuki_Ito、西西弗石,回应《你关注的高校LGBTQ社团已被404》
Jay_L:中国的主流是很保守,也只有省会城市的年轻人比较开明。如果是西方那种选票民主制的话,早就和匈牙利一样禁止LGBT宣传了。但刚在微信关键字搜索“LGBT”,还冒出很多正规注册的账号,比如“南通LGBT小组”,说明政府并不是要消灭LGBT,而是确实担心在高校内的国外势力渗透。
作为一个支持LGBTQ的粉红,希望国内LGBTQ的朋友能更实际一点。中国从GDP和本科教育普及率来看,还不如西方发达国家1960年的水平,就不要指望在进步议题上能允许一样的话语空间。尤其不要因为被误解,就破罐破摔,和政府对着干。尽可能遵守法律,尤其是社团一定要登记注册,监管以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这个一切都政治化越来越严重的时代以后估计不会了。我相信接下去二三十年内,随着经济继续进步,本科教育普及,同性恋合法之后出生的年轻人逐渐成为社会主流,中国对LGBTQ的空间迟早一天也会赶上欧美的。
Edmond_CH:@Jay_L:请问你如何看待日本、香港这些高度发达社会也没有通过同性相关法案呢?经济发展真的会让社会更加开明吗?保守派是否会随著贫富差距反而越来越多呢?
Yuki_Ito:楼下有的朋友蛮单纯的。经济发达如日本香港也没有通过同性婚姻合法,但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文化一定更加不包容。现代社会的经济发达,建立在崇尚个人主义的市场经济之上,其核心就是,产权私有,贸易自由。连市场经济都不够发达的地方,就不要谈什么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更别提关注性少数群体了。
Jay_L:很多人嘲讽“等待策略”,那我再解释下为什么等待会有用。我现在三十多了,我小学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里,校园恋爱是邪念,和婚前性行为是受到资本主义性解放的蛊惑, 而同性恋虽然没有明说,但被认为是一种病态。我估计25岁以下的人都会在类似的教导下成长,父母辈就更不用说了。我也是因为进了大学实际接触了gay友才逐渐意识到他们也是正常人的。考虑到本科普及率也才4%,中国的“直”成年人里,对LGBT不反感的人数能有5%就不错。这种情况下LGBT是不可能有很大话语空间的。就算有,也只是例外,随时会像这次一样被轻易怀疑和取消。
但看最近几年的小学教材里,同性恋已经被认为是一种少数人有的正常现象了。这一代人成长为主力后,不歧视同性恋的人数才可能占大多数,甚至可能有亲同性恋的人进入监管和法律部门。到那时情况才会稳定好转。
最后再多嘴一句,其实很多人对中国政府不满的的原因,往往在于把中国想像成只有北上广三个城市。确实如果中国只有北上广,还对LGBT停留在欧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当然说不过去。但中国的三四五六线小城里,教育和发展水平其实连欧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都不到,而且人数还占了绝大多数。所有类似类问题,作为一个从四线城市一路拼上来在北上广稳稳扎根的粉红,其实是不绝望的。只要中国能保持发展,7%也好5%也好,二三十年后类似我的家乡的地方就能达到今天北上广的程度,到时候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人的尊严等等必然也会跟上。很遗憾的是,我看到的大部分外媒包括港台媒体对中国问题的报导,往往忽视最主流中国人的观点和成长经历,硬用领先几十年的观点来衡量,对此我只想说主流中国人也是人。
西西弗石:回楼下,经济发展不必然意味著文化、思潮的更开放,我想这一点下面已经说很多了。看看日本,看看韩国,空间是争取来的,不是等来的。如同你说的进步的部分,那不是不作声就能来进步的,而是有人站在前面为用自己生命生活的代价为我们撑开的,他们首当其冲的时候你觉得躲在背后就可以了,甚至庆幸你躲了起来。等他们倒下了,下一个就是躲在背后的人。
2. fangmaoing,回应《你关注的高校LGBTQ社团已被404》
共产主义本身就是男权思想极其严重的一种意识形态。且不说如今的修正主义极权统治更是掺杂各种利益缝合各种极端思想在其中。LGBT就是“境外势力”的意识形态,打倒是顺其自然很正常。至于为什么LGBT小粉红为其辩护,很简单ta从当前社会结构获得了很大的利益,并且LGBT并不是ta唯一的身分认同。必要的时刻这个“爱好”是可以抛弃的。
3. YKJin,回应《异乡人:从北京海淀到美国常春藤,我看到的中国式“鸡娃”》
作为留学生中的一员,看完很感慨。
虽然我并非来自充满勤奋和天才的北京市海淀区,但是中国式的童年,教育和对成功的定义,在我仍在国内上学的时候,从未缺席。
出国后和其他也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聊天,谈起从前初高中生时代的事情,令我觉得惊讶又有点“理所当然”的,是其中不少人仍然坚持学术以文理科分类,学生时期最骄傲的事是自己就读的是否重点初高中,拿过多少大赛的名次。
明明彼此的生长城市家庭背景和地域文化都截然不同,最后出来的所谓“成功”的定义却如此统一。
在这样高压的环境下,小孩子是不能去玩的,分数必须要高,去的学校必须要好。要是希望孩子未来一切顺顺利利,那么从择偶开始就要机关算尽。可能从小潜意识里知道这样子的教育和系统里,都没有我想要追求的东西,或者说,在这种分数和名校至上的逻辑里,我也没有什么能和人比拼的资本。虽然我不算被典型华人的价值观绑架,但是出国后的生活和学习,明显感觉到自己需要一步步摆脱那些无形的束缚。慢慢摆脱人生前17年的教育和观念,再找到属于自己的路,绝不是轻而易举的。
文中提到的国内父母无微不至,全方位“鸡娃”,孩子其实过的是全部一早就被安排好的生活,自己无需思考和选择,只需要服从便能成功。
但出国后一切都不一样了,事事都需要亲力亲为,很多刚出国留学的学生是不习惯的。西方文化里不会把服从当美德,与其给出标准化的答案,更加推崇学生有自己的立场和看法,并在面对质疑时有理有据地 defend ourselves。我不知道多少比例的留学生能最终摆脱从小被灌输的价值观,或者最终确认那一套“成功”就是自己想要追求的。
如果可以,华人的父母和华人社会可不可以尝试放下这些执念,让孩子自己去探索。或者孩子们能更勇敢,在高压的夹缝中,甚至反抗高压,找到自己想走的路。毕竟焦虑很多时候会假扮成目标和意义,劫持我们这一生。
4. 北枫,回应《异乡人:从北京海淀到美国常春藤,我看到的中国式“鸡娃”》
我在想我们一窝蜂让自己的孩子进籐校,是否反映出我们根本不信任现时的体制,所谓“行行出状元”只是人所共知的遮丑布,现实是在这个地方你的成份定义你的一生。
我不会否定这些父母对他们子女的期望,但很讽刺的是我们的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与其用尽所有去求神拜佛让子女成为“我们”人生的延续,倒不如学习放手,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以自己的天赋及个性在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生活吧。
5. iternant、EricChan,回应《从中国被收养之后,她们寻找“我是谁”的答案》
iternant:中间一段提到李小龙和美国非裔群体的联结蛮有意思的。李小龙是自恋狂,昆汀的自负也不逞多让,这部电影展示的是昆汀最向往最怀念的好莱坞,自由,且充满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可惜这文章只立意在批判民族主义……
EricChan:@iternant:我觉得你的这个解读挺有意思的。不止是昆丁本人,全世界都不时有一种怀念旧时代的风潮。日本会怀念纸醉金迷的泡沫经济时代,俄罗斯人或许会怀念过去苏联的鼎盛时期,内地左派会怀念前三十年,美国人会怀念80年代。但是真的是过去就比较好吗?大抵只是“人若变记忆便迷人”,人把过去的记忆过度美化而已。
6. mkl121,回应《贝立棠:倡议媒体在威权下的生存空间》
俄国舆论环境好一点,起码没有防火墙和各种自我阉割的网络媒体。毕竟俄国形式上来说是一个议会民主国家。普京掌权玩的也是极致的威权主义,但他不强调控制,所有维持权力的措施和律令大抵都在一个既定的框架下,一定程度上能维持民主机构的能力。
它某个东边的邻居就真的太过了。过分到这篇文章所倡议的内容根本没有任何可行性。因为那个国家应该是一个近乎极权的国家,而非威权统治。那个国家的领导层意在以全面控制作为高效治理的手段,而不是维持权力。这样的话,所有个体都要屈从于一个至高无上的意识形态,都必须被一个森严的体制监视。独立结社,独立媒体一定会受到严厉的审查和打压,只要有不同意见便视为敌人。在党政者面前,这是国家运作必须具备的风险管理,他们没有需要畏惧的底限,不需要顾及任何伦理。这种近乎法西斯的环境下,谈媒体生存恐怕是天方夜谭。
7. 不知道是谁,回应圆桌话题《挪威“修图法”:广告商网红没申报修图或需坐监,有图是否终于“有真相”?》
广告和网络红人照片会影响青少年审美和心态,这个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当修出来的外型已经进入了大众审美体系,完全被文化系统内化,这个时候再从P图层面出手收效甚微。 我认为如果资本方能够认可现今反对身材/外貌焦虑思潮的价值,聘用不同外型的模特,例如Calvin Kelvin之前引发热议的大码内衣模特,也许效果更好。
比起为修图设限,推广不同型态的美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大众审美一部分,也许更有用。
8. Jay_L、zxm1030,回应圆桌话题《挪威“修图法”:广告商网红没申报修图或需坐监,有图是否终于“有真相”?》
Jay_L:难道不是默认都修了图吗?多此一举。而且有大经费的大品牌可以用好莱坞级化粧师更可以宣称自己不修图,比小品牌更有优势了。
zxm1030:@Jay_L:默认的是修瑕,大品牌本来就有好的化妆师和摄影师,拍出来的原片不需要修图,反而是中小品牌加网红那种原片低劣导致修图内卷妖孽横行。
年轻人和女性对自我理想形象的追求并不是刻板印象,这种在社交媒体上的修图就像人们喜欢追求财富喜欢炫富一样自然,一开始吃瓜群众会觉得新奇时间久了大家就明白咋回事了,这就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如何在炫耀变得容易又盛行的文化中保持心理卫生”
1.当鸵鸟,你可以简单的用富二代或者屁股不干净嗤之以鼻
2.天朝式管控,眼不见为净
3.刚正面要么自己变得超级有钱要么有个好身材
幸运的是拥有一个好身材相对而言简单太多,如果你有过好身材并且只要你愿意又有可靠简单的方法保持好身材,你就可以解构这个问题。
而当你认识到健康第一,或是扮猪吃老虎,灵活死胖子更cool,觉得人们身体呈现的不同的比例形状是多么自然,富有线索又有形式上的趣味,也许就能从这个问题中解脱了 当然这会是一个社会工程,从体育课,食堂,训练营,ted,podcast,主播,到别的unknown unknowns;修图法只是一个最没效力的鸵鸟政策。
9. 第十一个观察者,回应圆桌话题《美国母亲因没人代顾儿子带其一同面试,在职妈妈在家庭与工作面临何种困境?》
中国的情况是:爸妈在职,爷爷奶奶带小孩,以前家长和我说这种模式的时候我还用不愿意接受这一套,我觉得爷爷奶奶的教育理念哪里赶得上父母自己教育呢,后来我才知道,工作忙起来不要说“教育”,连烧顿饭给小孩吃都是很难的,爷爷奶奶至少能看着小孩,烧顿饭。这大概就是实践中得出的一种模式吧。
托管嘛,也是有的,家长有财力一点直接全日班托管小孩,下班接回家那种,但是想想看,如果3岁开始托管,到6岁上学,那也要3年,全部托管经济压力是一,再者也怕托管里面小朋友太多管理不好,管理机构里小孩磕着碰着产生纠纷的新闻随便找找都是。
我觉得如果家庭一方收入非常高且稳定,可以尝试全职母亲/全职父亲,虽然现在的政治正确是大家要走出去工作,职业平权+收入平权,但是事实上大家都去工作,小孩没人管是事实存在的问题,说个我朋友的例子,他和他老婆双职工,平时小孩都是外婆带,但是总有空窗期,那种空窗期,小孩说自己独自一个人在家里是会产生恐惧感,这种不安全感很难被消解,特别是对心智不成熟且特别需要亲密关系的小孩来说。
我看全职母亲/全职父亲能在家一整天陪伴孩子,规划学习或者娱乐,其实也是一种劳动,也应该被尊重,而且3-5岁对小孩的性格塑造,心智发育和基础知识的培养都很重要,这一点的重要性我觉得不亚于职业平权的重要性。当然全职带来一些诸如家庭话语权下降,收入降低导致地位问题之类的问题,特别是日本家庭妇女的相关问题其实也是报导的挺多的,这种问题我的看法就是不可能有一种政治正确的万能模版同时解决所有问题,只能家庭内部自己权衡利弊解决了。
10. blm,回应《周保松:罗尔斯与中国自由主义》
即使心中很认同罗尔斯的正义议,但仍有一定的反感,因为左胶也是这样形成的,正义论的最大问题是易入口,却难消化,基本普通人都说得出自由、公平是甚么,但大多都是片面了解或曲解,某程度是令到西方社会近年出现民主退潮的现象。
中国自由主义是悲观的,靠内部转型近乎是幻想。或许需要正义而行不义的人,但行不义的人最终可能会变成不义,而他们仍然认为自己是正义。这是人性,亦是正义论忽略的地方,忽略对人性阴暗面及政治环境的探讨。
我们推出端 Plus 会员计划,邀请你们成为独立新闻的守护者,帮助我们守护端,也帮助我们继续守护各地独立记者,支持他们产出更多优质的华文调查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