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华台北”这一权宜名称,成为两岸都不满意、几乎不愿使用的昨日黄花,新的时代已经悄悄来临。」

端传媒记者 李易安 发自台北

2021年7月31日年东京奥运会,羽毛球男双颁奖典礼 ,台湾羽毛球李洋和王齐麟夺金。
2021年7月31日年东京奥运会,羽毛球男双颁奖典礼 ,台湾羽毛球李洋和王齐麟夺金。摄:Hamad I Mohammed/Reuters/达志影像

2021 年 7 月 31 日,台湾选手李洋和王齐麟,在东京奥运羽球男子双打项目中,打败了由李俊慧、刘雨辰组成的中国组合,并为台湾写下了奥运史的新页:这是“中华台北”在奥运羽球项目中获得的第一面奖牌——而且这面奖牌,还是面金牌。

这个消息,不只让台湾网民一片沸腾、脸书上几被洗版,在海峡另一边也引起了热议,甚至让“中国台北夺羽球奥运历史首金”这个关键词组,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前五名。

然而和台湾人的振奋、喜悦相比,中国网民更多是表达了愤慨:有人痛批“国家队竟不敌省队”,认为李俊慧、刘雨辰失误太多,斗志全失,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台北夺金也很好,反正都是中国”。

然而也有些中国网民,像是突然意识到似地纷纷发问:“中国台北夺冠,那颁奖时奏的是什么歌?”

很有意思的是,若把这个问题拿来问两岸三地的人民,或许也很少有人能完全答对。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中华奥会会歌》。许多台湾人或许会因为它与中华民国《国旗歌》的旋律几乎完全相同而答错,但答案并非如此。

但话说回来,《中华奥会会歌》的来由又是什么呢?事实上,这首“会歌”所反映的,依然是两岸政权过去争夺“正统中国”代表权,坚守“汉贼不两立”的历史。

在1979年之前,奥运会中“两个中国”的参与状况是与今日完全相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能以中国之名参与奥运,中华民国“抵制”中共队伍参赛的动作亦没有少过。为了此一原因,1952年到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没有派队伍参加奥运。

1979 年,国际奥会执委会于名古屋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为中国奥委会,并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与国歌代表中国;至于中华民国奥委会,则必须在“中华台北奥委会”(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的名称下参加奥运,而且必须修改参与奥会的旗、歌、徽以及宪章。

虽然当时的中华民国奥委会极力抗议,并向执委会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但国际奥委会并没有改变决议。在 1970 年代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和美国断交的脉络之中,国际奥委会的这个决定,对台湾来说,无疑又是一记沉重的打击,意味着中华民国在“正统中国”代表权的争夺上再失一城。

几番斡旋无效之后,中华台北奥委会遂于 1981 年 3 月 23 日,与国际奥委会签订协议,确认台湾运动员此后将以“中华台北”(Chinese Taipei)名义出赛,并使用“奥会会旗”(旗面元素为梅花、青天白日徽和奥运五轮),而这种模式,也成为台湾日后参与国际事务的主流模式,一般称为“奥会模式”。举凡亚太经合会(APEC)、世界卫生大会(WHA),以及其他重要的多边合作组织,都能见到台湾以“中华台北”名义参与。

不过中华奥委会 1981 年和国际奥委会签订协议时,并未明定“会歌”为何,直到 1983 年、洛杉矶奥运召开前夕,才在国际奥委会催促之下,确定以“中华民国国旗歌”送交。

然而严格来说,中华台北代表队使用的《奥运会歌》,并不能称作中华民国国旗歌,因为这首歌虽然旋律与国旗歌相同,但为了避免中共杯葛,歌词内容其实经过时任中华奥委会副主席张彼得的改写。

经过改写后,歌词的开头,从带点民族主义色彩的“山川壮丽,物产丰隆,炎黄世胄,东亚称雄”,改为世界主义精神的“奥林匹克,奥林匹克,无分宗教,不论种族”。至于歌词最末,则从庄严、而有点文诌诌的“同心同德,贯彻始终,青天白日满地红”,改为乐观、白话的“努力向前,更快更强,奥林匹克永光辉”。

有意思的是,现行国旗歌的旋律,也曾在对日抗战期间,成为​​童子军的体操配乐,因而确实和体育有些渊源。

不过关于《国旗歌》,还有一点值得一提。

2021年7月31日日本东京奥运会男子双人羽毛球比赛奖牌仪式上,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会旗(中)。

2021年7月31日日本东京奥运会男子双人羽毛球比赛奖牌仪式上,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会旗(中)。摄:Markus Schreiber/AP/达志影像

根据《中华民国国徽国旗法》,升降国旗时,必须先唱国歌,接着才升降旗,而升降旗时,则可以“奏乐,或吹升降旗号”,但起初并未规定升降旗时应该奏什么音乐。

到了对日抗战结束后的 1947 年,中华民国行政院才颁布命令,规定升降旗时“应奏《青天白日满地红》乐谱”,并再次确认升国旗前仍必须先唱国歌。

这个规定,也让中华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专为升降旗仪式制定歌曲、“先唱国歌、后升旗”的国家,和世界上多数国家“边唱国歌、边升旗”的做法不同。

也因此,虽然有些人或许会为台湾人“叫屈”,认为“台湾在奥会上升旗时不能用中华民国国歌、只能用奥会会歌”,但事实上,台湾人在升旗时,本就是使用国旗歌作为配乐的,因而在会场中升起“代替国旗”的会旗时,听到《国旗歌》,对许多台湾人来说,也不算太突兀。

更重要的是,颁奖典礼上演奏的奥委会会歌,本就是演奏版、而不会有歌词,因此台湾人一般也都以为,奥会上奏的就是国旗歌,而不是《中华奥会会歌》;知名律师吕秋远,也在昨天发文疾呼“不要再说奥会播放的是国旗歌了”。

其实,这并不是中华台北首次在奥运会上夺金,“国歌”之所以会在此时突然引起关注,或许是因为这场羽球男双比赛,是两岸少数在决赛中碰头、而且由台湾胜出的案例,也因而更容易引起中国网民关注。用台湾网友的话来说,这是史上第一次,台湾让“中国选手乖乖站好听国旗歌”的时刻。

此外,有些中国网民也“语带安慰”地写道,至少台湾仍是用“中国台北”名义参赛,总归“都是为中国添光”。不过如果较真来看,这种说法其实也并不精确,因为台湾在国际奥委会登记的是“Chinese Taipei”,而正式的中文翻译,则是“中华台北”,而非“中国台北”。

事实上,早在 1988 年,两岸当局就曾对“Chinese Taipei”一词的中文翻译进行协商,最后明定“凡以中文指称台湾体育团队与体育组织时,均称之为『中华台北』”——换言之,“中华台北”这个译名,北京方面也是接受的;2008 年北京奥运期间,北京也是使用“中华台北”来指称台湾代表队。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台湾海峡两边,显然都有人对于“中华台北”这个名字不太满意。

对大部分台湾人而言,“中华台北”都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对立场偏蓝的选民而言,“中华台北”是中华民国失去正统后,不得不使用的名称;对本土派而言,“中华”一词则像一道“紧箍咒”,对他们来说,这是台湾难以“国家正常化”的原因之一。

这种看似是奥运队名争议、实则反映台湾人国家认同纠结的现象,直到近期都依然能引起争议——刚在 2020 年落幕的“东奥正名”公投案,就是这类角力暗潮最近一次浮上台面的例子。

 2021年7月25日东京奥运会,台湾的罗嘉翎拿下东京奥运跆拳道女子57公斤级铜牌。

2021年7月25日东京奥运会,台湾的罗嘉翎拿下东京奥运跆拳道女子57公斤级铜牌。摄:Murad Sezer/Reuters/达志影像

至于北京方面,过往接纳“中华台北”的默许态度,似乎也在近期出现了变化。

2016 年 7 月,新华社公布了《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下称《禁用词》),在针对国际奥委会和体育事务的条文里,规定原则上“按相应章程的要求或约定称呼”,但在举例说明时,只提及了“中国奥委会”、“中国香港奥委会”,以及“中国香港队”可简称“香港队”等例子,并未详述“Chinese Taipei”、台湾代表队应当如何称呼。

然而同一份文件中关于“国际组织”的条文却明定,参与国际组织的台湾代表团,应称为“中国台北”或“中国台湾”;若特殊情况下使用“中华台北”,则需事先请示外交部和国台办。

综合这两个条文来看,由于关于奥运的条文并未提及台湾,而关于“国际组织”的条文,又把“中国台湾/中国台北”当成了预设、默认(default)的译名,因此在奥运报导之中,一般记者若想省事,最简单的方式确实就是直接使用“中国台北”,而非需要请示外交部、国台办才能使用的“中华台北”。

这种几乎等同于不再使用“中华台北”的现象,从中国媒体近年的用词,或许也能略窥一二。

2016 年里约奥运举办时,《禁用词》刚刚公布,而中国官媒也依然能见到“中华台北”这样的用词;然而从2018 年平昌冬季奥运、到此次的东京奥运,“中国台北”却已经几乎成了中国官媒的统一用词。

此外,在《新华网》上若以“中国台北”进行搜寻,还能找到新闻标题,最早可上溯至 2019 年;然而若以“中华台北”进行搜寻,却只会跳出“无法找到与『中华台北』相关的信息”字样;至于《人民网》上,亦有相似现象。

有人说,运动场上进行的,就是场没有烟硝的战争;但对台海两岸来说,奥运这座战场,显然更加宽阔、也更加幽微——半世纪以来,谁代表中国、双方的队伍名称叫什么、夺金牌后升什么旗奏什么歌,是一道道必须谨守、退让不得的交战前线,也总是点燃观众国族情绪的敏感触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