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巷碑銘]不少人認識笛卡兒,皆從一本《沉思錄》始,遂留下哲學家獨坐火爐邊沉思的刻版印象。若翻開半似自傳的《談談方法》,你會發現那個寛裹睡袍懶坐膨椅的青年,原來早就學富五車,見慣世面。只因不滿當時拘泥古籍的守舊風氣,渴求突破,才會立志倚仗理性去重寫萬物的秩序。比起翻修錯漏百出的傳統,他更信任自身,決定獨力重奠科學之基礎。

大概啟發自旅行見聞罷,於《談談方法》第二章,笛卡兒舉城池之規劃為喻,去解釋為何必須重奠科學之基礎。那些從古代村落逐漸擴張繁衍的舊城,他看上去總是參差不齊,房舍忽高忽矮,街道蜿蜒起伏,似隨機拼湊多於人為佈局。個別建築也許美侖美煥,若鳥瞰全景,則遠不如由單一工程師所規劃的新城了。正如一棟舊樓組合了不同建築師為不同目的而先後累加的部件,遠不如由單一建築師全權包辦落成的新樓整齊漂亮。

學問又何嘗有別呢?他想到自細接觸的課本就如舊城一樣,往往由眾多不同的意見逐漸拼湊而成,虛有其表,舉不出實質的論證。相比之下,任何有「良知」的人所作的簡易推理反更存真。而他又想到每個成人曾經都是小童,都長期受過欲望及教師支配,因此要大家的想法一塵不染,判斷時猶如降生以來就只聽從理性指引一樣,近乎不可能。

換言之,不論課本抑或每個受過教育的人,都像一座規劃不善的舊城,只待大刀闊斧清拆重建。笛卡兒就自覺擔起「工程師」的重任,與其翻修前人遺下的糟粕,倒不如推倒重來,運用理性檢視每寸地形,逐一蓋上合格的樓宇。而他深信為科學重奠基礎的重任,由一人獨力完成,遠比由多人妥協合作可靠。(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