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erser 瞧不上 知乎er ?
近期在站上与人争辩时惊人地发现某些站上的“名人”竟对知乎er非常地不屑,他们觉得引用知乎er的回答或者语句段落不具有权威性,他们还认为在知乎上学习是一件很low的事情。
我个人是很不理解这种态度的。知乎是一个什么平台我也不想再赘述了,大家都了解知乎在中国的影响力。那么知乎到底是不是那些人认为的那么不堪呢?我想不需要过多的辩解,我只讲一讲我个人的体会。
前天,某豆瓣大V出狱。当晚,为了庆祝自己出狱,他让豆友们随意点菜。我正好最近又对辽宋金三兄弟重燃爱意,便点了一本相对小众但是辽宋金史研究者又非读不可的某书。大V当然也非常爽快,在我第二天早上睁开眼睛之前已经把书的百度云发给了我,我点开一看,发现不仅有该书,还有另一本同样很重要但又较为难得的另一本书。我当然喜出望外,饶有兴致地看了起来。
可是好景不长。兴许是早上我的思绪过于旺盛,也兴许是我的考据癖又犯了,又或者因为我爱钻牛角尖的习惯,刚刚开始读正文我就对古代的天干地支纪年纪日法生起了疑惑。为什么有年号有日期还要在后面加上一个天干地支呀?这个天干地支到底是纪年还是纪日?顺着这个疑问我随手在网上查了一查,这一查,正式开始了我一个多小时的折磨。
先是,这个天干地支和年号根本对不上,所以纪年法排除。我又在Wiki上查了查这个天干地支日对应的年份,依旧对不上号。这时我想起古代纪时也用天干地支的,我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个天干地支应该是某一时辰,毕竟前面有了年月日,再加个时辰很合理。可是转念一想,天干地支纪时法是不太用天干的!一般都是子时,午时等等。所以我就又对这个天干的使用产生了怀疑。并且该天干地支对应的时辰是半夜,这与下文大臣上奏皇上的剧情明显不符,我也没听说大宋的官员和皇上有这么勤奋的呀。这一连串疑点搞得我很难受,搞得我非想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不可。所以我就去查了查高氏日柱公式,想把公历转换成干支序列数,但是研究了半天得出结论:这tm好复杂!因为一些常数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我必须要说,万年历是真tm的垃圾!
到了这个时候,我其实已经山穷水尽了,因为面对不断袭来的陌生东西(什么儒略历,格里历),我是有些想放弃这个问题了。我当时就在想,这就是为什么票友你只能是票友,因为读书时很多疑问很多困惑对于科班学生来说就是一句话的事儿,导师直接就可以告诉你答案,这样几乎不用走任何弯路。一种面对汪洋大海似的知识时的那种无力感陡然涌上了我的心头。此时我的思绪已经开始发散了,我又想到,这个时代大家都太依赖互联网了,殊不知互联网是有滞后性和有限性的,上了大学之后,很多高深的知识网上根本没有,还是必须靠老师们的口耳相传才能获得。而一旦失去互联网带给我的那种“安全感”,我瞬间面红耳赤,好像自己被遗弃了一样。
直到了这个时候我才想起知乎、贴吧和豆瓣这些社交软件。作为网络的一环,这些社交软件对我而言在扮演着窗口的角色,他们让我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社会,更加有效地获取一些事件。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我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这些平台里有着不计其数的干货。不过,去搜寻干货毕竟只是被动式地接受知识,没法点对点地答疑解惑。
这个时候,知乎提问的强大就显现出来了。经过一阵痛苦之后,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知乎上提问,并且邀请了将近300人来回答我的问题。我本来是不抱多大希望的,毕竟知乎上的问题太多太多了,而且没有人有义务为我服务。可是,在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就收到了一个回答,当然答案不是很让我满意,因为我一眼就看出来回答者在敷衍,可这还是给了我一定的鼓励。最欣喜的当然是在晚上了,几个小时陆陆续续收到了三四个答案,终于为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我在Wiki上查的纪日法对应的是公历日期,我却错当成了阴历日期,所以才对不上年份。某位大佬给我推了一本历书,我竟在网上也找到了高人根据该历书创建的网站。最后,当然顺理成章地找到了那一日的天干地支,正正好对应上。
当时那种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那是一切都豁然开朗之后的心情。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知乎。所以当站上某“名人”表达了他对知乎的不忿之后,我心里直笑,这真是“错把冯京当马凉”了。知乎上的大佬实在是太多了,大佬那些充实着智慧的回答也实在是太多了,我时常为没有及时收藏某一有启发的答案导致过后找不到而后悔,我恨不得把知乎所有有价值的答案收藏个遍,而我的这种求贤若渴的心态遇到某“名人”的鄙视时自然是觉得不可思议。在专业问题下当然有专业的回答,这些专业的回答当然值得我去学习,事实上,我从知乎已经学到了不少东西,至少让我更专业了。
到了今天又转念一想:在网络世界上对某一事物作出评价无疑于盲人摸象,因为网络实在是太大了,任何人都不可能了解全貌。或许,这位“名人”只是常摸知乎大象的那条不专业的腿罢了,也或许,是我只摸知乎大象的那条专业的腿而已,这才会导致我们对于知乎的观感大不相同。想到这里,我之前对“名人”鄙视知乎而产生的不快也就释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