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貿易戰開打以來,偉大祖國一直強調,這是兩敗俱傷之局,批評美帝「損人不利己」。黨中央的策略,很明顯是不應戰,等待美帝「回復理智」,發覺貿易戰打下去自己也受傷,雙方便可和解,繼續做生意,business as usual。不過幾年下來,美帝不但沒有「回復理智」,更越戰越勇,步步進迫。

貿易戰為何是這個格局,為何是美帝要戰,偉大祖國郤不想打呢?是因為祖國「愛好和平」,不好戰嗎?非也。外交部雖然常說「貿易戰沒有贏家」,但偉大祖國本身其實經常也發起貿易戰,最新例子是抵制澳洲,還有先前的「限韓令」。當年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之後,祖國遷怒挪威,也曾抵制該國的三文魚,不准進口。這類抵制行動,雖說是「教訓」外國,但祖國自己也受害。例如不買澳洲煤,結果導致煤價上漲,甚至令電力短缺。所以真正的問題應該是,為何祖國對其他國家好戰,對美帝郤不想打呢?

上述現象,可以借助「全球化指數」來分析。所謂「全球化指數」,是將出口量,加上進口量,然後再除以生產總值,得出一個數值,通常以百份比表示,可以用作衡量國際貿易對一個經濟體有多重要。指數越高,國際貿易便越重要。(請注意,計算生產總值時,出口是正數,進口是負數,因此全球化指數不能直接理解為國際貿易占生產總值比重)

維基百科有一個列表,可看到各大經濟體的全球化指數(2017年數字)。以下列出一部份:

香港:375.1 %
新加坡:322.4 %
瑞典:86.4 %
南韓:80.8 %
挪威:68.6 %
澳洲:41.9 %
中國:37.8 %
日本:31.2 %
美國:26.6 %

美帝的全球化指數只是百份之二十幾,差不多是榜末。(全球平均是56.2 %)可見國際貿易對美帝經濟來說,並不十分重要。這其實也是老生常談,美帝經濟主要是內部需求帶動。媒體和政客常拿美帝的貿易逆差造文章,都是誇大其辭。幾十年來,不少人預言美帝年年逆差,經濟必然衰落,但至今未應驗。(不過那些「專家」總會放馬後炮,搬出什麼美帝霸權,或美元霸權來自圓其說)

祖國的全球化指數也很低,好像有點奇怪,不是說祖國是「世界工廠」,全球最大出口國嗎?這是因為一般來說,像中美這類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大國,很多東西都可以自己生產,不必進口。國內市場夠大,企業也不一定要做出口生意賺錢。因此全球化指數都會較低。反觀香港和新加坡這類細小經濟,不可能自給自足,全球化指數便會很高。(這是以發達經濟體來說才是如此,若是窮國,不論大小,全球化指數都可能很低)

比較中美兩國的全球化指數,便可看出國際貿易對中國比較重要,對美帝較不重要。這便解釋了兩國對貿易戰的不同態度。祖國全球化指數比瑞典韓國挪威都低,便有本錢以貿易戰迫對方就範。袋鼠國全球化指數與祖國差不多,因此可以不賣祖國的賬。

以新疆棉花事件為例,祖國杯葛瑞典的 H & M,但不敢動美帝的 Nike。因為外貿對瑞典更重要,被抵制受傷更重。美帝較不在乎,必定報復。

不過單看這個指數也不夠全面。說到打貿易戰,我們偉大祖國確實有些「制度優勢」。歐美日韓等國,打起貿易戰來,國內利益受損的人便會投訴,可能產生政治壓力,令政府改變政策。但我們偉大祖國郤不同,受損的人不敢說話,否則會被當做漢奸,被小粉紅批鬥,甚至被國安來給你「完善」。有這種「優勢」,祖國自然可以放手開戰。事實上祖國過往的「戰績」也確實「彪炳」,幾乎可以說是「所向披靡」。只有美帝和袋鼠國比較難搞而已。

如此說來,貿易戰似乎是一場「看誰受傷更重」的比賽。但這只能說明美帝為何比中國更不怕打貿易戰,郤無法解釋美帝為何「損人不利己」。按祖國的說法,美帝其實是害怕失去全球霸主地位,因此要阻止中國崛起,才發起貿易戰。這也有其道理,不過顯然只是部份原因。因為現時不只美帝,歐盟日本澳洲也覺得中國是威脅。南韓政府本來較親中,不過一來其半導體產業也受制於美帝,二來民間反華情緒高漲,因此也不得不西瓜靠大邊,加入美帝陣營。

美帝要排除中國,自建供應鏈,是聯合歐盟和日韓台,不必全部自家生產。祖國在亞非拉也有些朋友,不過他們沒有多少生產力,又不能代替歐美市場消費中國貨,打貿易戰實在幫不上忙。

現今美帝進口中國貨,有很多都是成衣、玩具一類東西,要轉移生產地,花一些時間便可辦到。美帝說的 strategic patience 便是此意。美帝不賣的高科技產品,祖國可見將來也無法自己生產。

據上述分析,祖國效法司馬懿,高掛免戰牌,希望美帝會像諸葛亮一樣糧盡退兵,恐怕不會成功。因為這場仗,首先會糧盡的,應該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