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蔭聰:「完美風暴」與港式挺川:以袁弓夷為案例|《思想》42期:解讀川普現象
- 本文共5035字,預計閱讀時長25分鐘。共分為三個部分:
- 「國際線」的出現
- 完美風暴
- 充權幻象
此文開放給所有讀者。這是這一期雜誌第二部分的內容,關注川普現象導致的華人自由派的爭論、分裂、對立。希望通過這系列文章,深入澄清左與右、進步價值與保守主義、文化多元與文明衝突、世俗政治與宗教背景等等問題。
《思想》圍爐將持續更新,加入圍爐可以看到更多內容。歡迎讀者訂閱😊。
川普在美國政治中冒起,不單關乎美國,更牽引出全球和應,華人世界亦不例外。當中最受人注目的是中國大陸的所謂「川粉」。自2016年川普參選至今,他們在互聯網及思想界皆非常活躍,在去年的總統選舉中更進一步擴張,捲入美國政治,也發展出愈來愈完整的論述,高舉旗幟,具有「中國特色」,又與全球右翼保守主義連結。相對中國大陸的「川粉」,香港的「川粉」出現得較晚,雖然有類似的中國政治背景,但單從表面看,已顯得有所不同。例如,他們的出現較晚及突然,嚴格來說,大約是2020年才算是開始。同時,當中雖沒有一些在思想或知識界中有領導地位的知識分子,卻在某時刻或某些相關議題上,不同的意見領袖發出挺川言論,甚至彼此合奏,因此,要分析及討論起來也不容易。我選擇了在這段時間冒起的一位網絡紅人袁弓夷作為案例,嘗試在他身上看出港式川普主義較深層的動態。
「國際線」的出現
正如不少分析中國「川粉」的文章所指出的,川粉現象與中國政治變化有很大的關係。很多人認為,中國政治在習近平當政下變得日益專權,黨政機關打壓異見及公民社會力度加大,無論是關心政治改革,或致力投身公民社會建設的人,都感到現狀一潭死水,而川普被視為一種改變現狀的超常態政治力量,甚至代表了「西方文明」,帶來一種新可能,把中國推回自由民主之路。香港出現支持川普的聲音,也有類似情況,簡言之,就是在地政治挫敗及無能感下的一種反應。
香港近幾年的政治局勢,隨著2014年北京人大常委的「831」決定而展開。嚴苛的提名門檻,否決較為開放合理的提名方法,令反對派對香港的政治改革感到失望。之後的雨傘運動雖然在集體行動中維持了短暫的激情,但由於運動取不到任何體制改革的成果,領導人物如戴耀庭、黃之鋒等被檢控入獄,所以,在政治失望中更助大了反對派中主張更激進、更全面否定「中國」一切的本土派以至港獨派。反過來,這情況又成為北京及特區政府擠壓香港反對派及公民社會的藉口。例如,2016年初的旺角騷亂,本土派稱之為「魚蛋革命」,令「暴動罪」成為日後政權擴大使用的罪名,也令北京政府決心要取消違反「愛國」及「一國兩制」原則的候選人的參選資格,而且打擊面不停擴大。因此,在2019年之前,在不少反對派支持者眼中,香港政治改革可以說是一潭死水。
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可以說是一個鐘擺過程的結果,是消權(disempowerment)後尋求充權可能的激烈過程。當反對派陷入絕望之時,特區政府借助一宗港人涉嫌在台灣殺人的案件,推出《逃犯條例修訂》,大幅更改香港對外,包括中國大陸的逃犯引渡機制,觸發了大量香港人對「送中」的恐慌,對兩制之間的司法防火牆崩塌的恐懼。鐘擺於是一下子擺向另一個方向:反對聲音及絕望情緒轉化成史無前例的反抗運動,前線參與者也因為之前運動的失敗,採取了更激進的行動方式,令本土派及港獨派的訴求變得更響亮,例如「時代革命,光復香港」很快便成為運動的重要口號。
在這場持續了超過半年的運動中,除了激動人心的新式街頭抗爭外,有另一種行動路線冒起來,就是所謂「國際線」,即向西方政府要求制裁中國。這成為後來香港人挺川聲音出現的重要背景。嚴格來說,「國際線」很可能在2019年6月圍堵立法會之前便發展了。事實上,香港反對派往英美遊說,向中國政府施壓,並不始於此時。但是,「國際線」與過往的國際遊說工作有幾個重要區別。
首先,過去的遊說工作僅限於少數泛民政黨人士,並沒有廣泛的民眾或海外港人參與。第二,其目標只是期望西方國家對中共施壓,作出一定程度的制衡,例如人權問題、香港自治情況,而少有連結更大更根本的政治問題及策略。在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中,「國際線」中的「我要攬炒」(「同歸於盡」)便是一個鮮明例子。
這個行動先在LIHKG討論區中蘊釀,具有不同專業的網民參與,後來以一名自稱「攬炒巴」的網民為代表(「巴」是brother,即兄弟的網上俗稱)。運動開展後的7至8月,團隊發起眾籌在外國報章刊登廣告,指控中共鎮壓香港示威者,要求西方國家對中國及香港實施制裁,包括美國的《香港民主及人權法案》,並列出過百名的中港政府官員、政治人物的人名,指他們侵犯人權,要限制他們入境、凍結他們的資產等等。其實,這些訴求嚴格來說不是很激進,一些西方國家政府也願意作出制裁,例如美國,但直至今天也沒有對被制裁人士帶來很大的傷害,更沒有對中國政府有很明顯很大的壓力,以改變對港政策。但是,不少人已相信,這是「革命」的一部分,也是「革命的最後機會」,由此可以「光復」香港的「自由、人權、民主、資源自主及國際定位」,詳情可參閱〈攬炒巴宣言〉(2019.8.17)。
「國際線」在行動上是積極遊說西方政府,在輿論上造勢,是實際工作,行動雖不激進,但在想像上是「終極一戰」,一場在大國之間及國際社會上的「大戰」,讓參與者獲取到一種力量的感覺。從時間上,它可以說是「新冷戰」的香港版本,參與其中的人也想像自己就在其中。「國際線」是在一種政治無力感下出現的行動、論述及想像的空間,只有「國際線」成為運動的共識,支持川普的聲音才開始在香港出現。而且,當街頭政治在2020年1月後開始沉寂,運動取得極有限的成果之後,北京及特區政府開始大規模反擊,包括藉新冠肺炎疫情取消立法會選舉、取消更大量反對派政黨人士參選資格、推出港區國安法等等後,「國際線」變成幾乎唯一能維持運動生命力的實踐。
完美風暴
在2019年反修例運動中,曾出現一些支持及呼籲美國政府或川普支持香港的聲音,例如有示威者高舉美國國旗;在2020年美國出現新一波「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時,香港有網民認為不要支持,或不要批判川普政府。可是,這段時間還不算是大規模、聚焦及有系統的支持川普的聲音。
若以袁弓夷的冒起作案例,港區國安法立法是一個轉捩點,在香港出現強烈挺川聲音也大約在這個時候。2020年3月左右,當時香港的反修例運動已因疫情,以及之前的大規模衝突對抗而陷於疲憊,街頭抗爭已很少了;但就在此時,香港的親北京陣營紛紛指出,香港有制定國安法的迫切性,社會也隨即議論紛紛。5月6日,袁弓夷在Youtube上成立了他的頻道,議論時政,並解釋自己開頻道正是要回應香港國安法;5月1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國務院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情況的報告》(後來《港區維護國家安全法》於6月30日表決通過),並提出制定法律及執行機制,此消息震動香港。袁弓夷的頻道在開始的短短一個月,大概只有幾十段視頻,卻已有15萬左右的訂戶,每段視頻的觀看人數超過10萬,成為香港最受注意的網絡評論人。6月中,袁弓夷更稱要去美國救香港,並開始了他的越洋直播評論,至今他還在美國繼續開講。
袁弓夷今年70多歲,在香港的政界及媒體上卻是個新人。他此前是一位企業家,在香港、中國、美國、日本等地從事電子業等生意,商界以外的人不太認識他。可是,公眾卻很早認識他的女兒袁彌明,她2005年參選香港小姐,後來更加入政界,曾經參選立法會,擔任過反對黨人民力量的主席。她也曾是網絡紅人,現為一家上市公司主席。因此,袁弓夷進入公眾視野,也是經過他這位名人女兒。在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中,有不少長者參與,被稱為「銀髮族」,袁彌明與他同時出現在示威集會現場,接受訪問,開始受到關注,被暱稱為「袁爸爸」。而他最早的視頻也是在袁彌明陪同下出鏡。
最初,袁弓夷最受人關注的,是他提出了「完美風暴」(perfect storm)一詞,並一反當時因為國安法來臨時的社會悲觀情緒,指出現在是對香港的最好時刻,主因是新冠疫情。英語裡的「完美風暴」,原指不同因素罕有地聚合起來,造成激烈的震盪。他完全認同了美國部分右翼對中國的指控,認為新冠病毒來自中國,甚至是經過人為改造,造成全世界大量民眾感染,特別是美國,死亡人數當時已達十萬計。他形容,中美之間因此有「血海深仇」,川普不得不報復。而且,又正值總統選舉臨近,他必定出重手對付中共,以助他競選連任。因此,川普的行動會很快,90日內會令「共產黨結構性改變」,即他的口號所謂「天滅中共」。而中共在港推行國安法,只多給川普一個理由,加速加強這場「完美風暴」。他相信,在這場風暴中,他可以完成三項使命:令川普救助因抗爭被拘捕的香港年輕人赴美就學;讓英國取回香港主權,並轉移交港人自決;最後,是美國宣布中國共產黨為犯罪集團和非法組織。
這種說法,即使是在當時,已有許多人(包括筆者)認為是異想天開。但是,這個論調卻得到不少人和應,也成為他起程去美國的理由。例如,壹傳媒老闆黎智英旗下的《蘋果日報》為袁弓夷做專訪,他自己則撰寫了一篇名為〈完美風暴中的奇蹟香港〉的評論,完全認同袁的看法,並認為「在今日國安法殺到的困惑中,我們唯有相信奇蹟,就是迷信也是種安慰」。比《蘋果日報》更支持他的媒體是跟法輪功有關的《大紀元時報》、《看中國》、新唐人電視台等等,它們後來更與他在美國有不少合作,例如,他多次出席新唐人電視台主持人、《大紀元時報》資深記者梁珍的網台節目;也許因為這個原因,他喊出了法輪功多年的「天滅中共」的口號,卻有自己一番不同的詮釋。他去美國後,也高調地與班農接觸,曾多次在他的網台節目War Room中對談,直至到了8月下旬,班農因涉嫌非法融資,他們才在互聯網上公開決裂。
充權幻象
「完美風暴」可以說是「攬炒」論中的「終局」(endgame)的新演繹,但這場風暴需要一位像川普這樣的強人來完成。雖然袁弓夷高舉自由、民主及法治,但他的論述裡沒有太多價值性或制度性的思辯。既然認定了川普是這些價值的化身,認定了他的能力及決心,支持他便對了,因為他能幫助弱小的香港。例如,他在大選投票前指出,川普很可能不只會連任,共和黨還會拿下參眾兩院的大多數議席,他在任內也曾委任數以百計的司法人員法官等等。所以,他有點像中共一樣的「專政」能力,有力量毫障礙地施政。他重複及延伸川普的口號──「抽乾沼澤」(Drain the Swamp),即徹底抽乾華盛頓,以至香港的「污泥」,無論是腐敗、親中共的美國民主黨政客及官僚,還是香港的中國共產黨員及親共分子。他補充,川普的「專政」跟中共不同,因為他代表了人民。
事實上,比起不少能言善辯的香港網絡KOL(重要意見領袖),例如蕭若元、劉細良、黃毓民等,袁弓夷的口才不算突出。我認為袁弓夷的個人化修辭與姿態更起作用,當中尤以「幫助」與「力量」最為核心,比任何價值與原則更重要。不只川普被想像成一位強大的救助者(如果「救世主」一詞過於誇張),袁弓夷自己也是扮演相關的角色。他經常強調,自己是一位老人家,他不求甚麼,只想幫助香港,尤其是香港的年輕人,包括他在港的子女。他也經常強調自己像川普一樣,過去是一位企業家,是做實事的,言出必行,不像自利的政客那樣口惠而實不至。他標榜自己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國住過幾十年,有生意來往,與政界深入打交道,他也經常展示自己與美國國務院顧問余茂春、班農、共和黨議員的合照,與他們商討如何救港。他在視頻中也經常這樣表現或表演,例如,他曾親身去國會山莊等地做直播,到現場支持川普。他甚至曾呼籲想尋求美國政治庇護的香港年輕人可以把自己的護照副本寄給他,他可以幫忙轉交給美國相關政府部門(結果遭不少人批評不切實際,製造私隱洩露風險);最近,他也在視頻教導年輕人或家長,如何簡易地去美國留學。
我沒有很系統地研究袁弓夷的粉絲群體,但在留言中我看到最多的回應是「感激袁爸爸」,似乎符合他作為「爸爸」的關懷與幫忙的姿態。這些修辭及姿態,都與之前所說的消權過程有關。袁弓夷的論述及定位,為感到無能為力的人,提供了一種消權後充權的幻象。他曾說過:我們要相信及支持川普,因為,我們在2019年的運動中手無寸鐵對抗強權,已做盡了,不要再做下去了,現在「聲要大」,但不需要再行動。他說,現在是川普出手的時候了,他出手會比我們重得多。
挺川:一場不太光彩的賭博
由6月至今,袁弓夷除了表現出以上所說的關懷者形象外,就是以他自己所描繪的「完美風暴」引領香港觀眾進入美國選舉,並堅定地站在川普這一 邊。他一直表示樂觀,甚至準備迎接勝利。他所分享的選舉資訊及觀點,基本上與大部分挺川的美國媒體沒有兩樣,因此,也不乏川普陣營的假新聞、陰謀論等等。例如,2019年6月,川普指拜登兒子當年利用他父親作為副總統的關係,從中共手上獲得一個15億美元的基金作管理,並從中賺取了上百萬美元;但經《華盛頓郵報》負責事實核查的記者調查過,發現這指控並無事實根據。而袁弓夷在2020年5月在頻道上開講時,便直指拜登與中共交好,「證據」之一便是川普提及的這件事,可是,他從無提及或反駁事實核查的結論。此外,去年總統選舉點票期間,他在社交媒體上轉載多張圖片,指密歇根州及威斯康星州民主黨得票突然大增,涉嫌舞弊,但媒體及事實核查機構已解釋當中緣由,與郵寄選票開票有關,但他拒絕相信這番解釋。事實上,雖然川普要求法院推翻選舉結果的訴訟全部失敗,但他也只解釋為民主黨的陰謀,控制司法機構,篡奪政權。
川普敗選,令袁弓夷的「完美風暴」大計失去了舵手,他自己也承認是「錯判」,並突然由標榜自己很懂美國政治,轉為解釋自己只是個生意人,對政治了解不深,並再次自比與川普類同:一位生意人低估了民主黨這個惡勢力。他甚至形容民主黨在美國搞中共式社會主義,操控全國。種種前後不一,他似乎並不太介懷,也沒有多費唇舌去辯解。我認為,主要原因是,他的論述正當性主要建立在他的救助者角色之上:幫流亡的香港青年到美國尋求庇護。至於制裁行動,他說會看拜登日後的對華政策如何再作打算,他說,他現在致力培植「網軍」。他挺川的半年,似乎只是他的不太光彩的一場賭博,正如「攬炒」一樣,這次不成功,可以伺機再來一次。
袁弓夷以至其他香港「川粉」日後如何,還需時日觀察。他們的論述與操作,比起大陸「川粉」少了思想綱領,不像他們那樣會出版像《川普主義:保守傳統價值重塑美利堅榮耀》這樣標誌性的作品,在政治光譜中定下自己的位置。袁弓夷等更講求出現的時機,以及「救港」的想像與工作。從袁弓夷身上,我反而看到一點川普代表的「後真相政治」的特徵。斯密指出,「後真相政治」的運作核心不是謊言,而是「廢話」(bullshitting),前者要努力呈現及辯護,令人信以為真,但後者則不計較說出來的話是真是假,只要製造出預期的觸動便足夠了。我們無法了解多少2019年前袁弓夷的言論及政治信念,不過他一上場便全盤擁抱川普陣營幾乎所有語言、分析、消息,川普被認定是反共,而他的對手是「投共」的,幾乎沒有任何論證,但這種擁抱是「完美風暴」必不可少的元素。
「完美風暴」帶來了短暫的充權幻象,我認為主要問題不在幻象是騙人。在政治高壓下,人們的確是需要重新感受到力量,而這種感受也總是帶著一定的想像甚至虛幻。但是,關鍵的問題是,我們能否有一種想像建立在對現實、價值的不同詮釋及思辯之上?充權的想像能否對不同以至不同國度的被壓迫群體(階級、性別、種族等)有所體認,而不是依靠對政治強人的或真或假的擁抱?更根本的是,進步的價值是否能有更持久及能觸動人心的充權想像?我想,這些都是所謂「完美風暴」之後我們該思考的課題。
(葉蔭聰,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任教,研究興趣包括香港政治文化及中國當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