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寡婦》(Black Widow)因為《黑寡婦》的第一主角娜塔莎的終局已定,這齣戲只是一個挾着餘威的補遺,接上MCU第四階段其他作品的發展,所以劇力和懸念不算高。重點是家庭戲,順道讓第二任黑寡婦、娜塔莎的妹妹葉蓮娜登場。然而這個四口之「家」背景太複雜,在交代各人想法、情感、行為、忠奸等轉折上有點粗糙,還是奇情動作優先,往往講兩句解釋就算,並不算太有說服力。動作戲方面則不過不失,本來期望最後決戰是兩姊妹聯手決戰新角色Taskmaster,會有精彩的拳腳功夫,關鍵處卻是靠科技法寶。新角色看來都是為之後其他MCU作品鋪路:科倫絲佩芝飾演的葉蓮娜人設有幽默感,頗為搶鏡;但演Taskmaster的奧嘉古莉寧高(Olga Kurylenko)的演技和美貌都沒甚麼發揮,不管有沒有戴頭盔。

《我的姐姐》

近年中國電影中的女性敍事從獨立電影圈漸漸融入主流,亦逐漸擺脫相對保守的愛情電影和浪漫喜劇的類型框框。《我的姐姐》講述一個年輕女性在中國社會要走一條獨立自主的路有多少難關要過:在女主角家庭一邊的主線直指計劃生育和重男輕女傳統之弊,在她工作場所的副線則涉及無家底的女性靠個人奮鬥「上位」之難。戲裏的父輩角色皆不討好,年輕男角也不是英雄。但既然要過審查,對社會的控訴即使尖銳如劍刃,終歸要套入鞘。女性自主之路在母性倫理的光環下被妥協,電影的批判性最後自我顛覆,符合主流溫情,卻有點反高潮。以後導演要找個女主角整齣戲不斷哭的,請不到身價極高的周冬雨,可以找張子楓。

《突襲安全區》(Quo Vadis, Aida?)

1995年發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事,也是當今世人的事。屠夫以反對分裂為名,高舉民族主義旗幟施暴,還要裝作有商有量,只針對「一小撮人」,兩手操作殺人機器和宣傳機器。事過境遷,有些人被追究,更多人若無其事。無力感貫穿整齣戲,直插香港觀眾心坎:盡一切辦法也徒勞無功,最後只有延綿的創傷。《突襲安全區》大半篇幅緊張得喘不過氣,看人爭分奪秒地求生;結尾一段節奏和調度放慢,突顯內心無法彌補的空洞。一切也回不去了。

《除暴》

《除暴》代意味著香港電影最耍家的警匪類型如何連人帶貨被北方吸納,被馴化。似雙雄但公安不能真的與一個賊惺惺相惜,賊王本身如何厲害最後時間到都要水平急降,不論是否說服到你。

《誣罪審判》(The Mauritanian)

又一齣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其醜惡真相早已昭告於天下,那麼戲劇的重點就從公眾已知的結果轉移到事件發生的過程之上。《誣罪審判》的場景在關塔那摩黑獄、美國國防部和辯護律師三方之間轉換,當中複雜的法律程序簡化後仍會令普通觀眾眼花瞭亂。超過兩小時的片長看得有點累,卻又省略了很多情節,緩急輕重或需再調節。但始終值得一看:執法者以國安之名濫權,律師以法治為尊,卻被所謂「愛國者」指「X奸賣國賊」。人權普世先於國籍,國家機器濫暴亦不分東西。

《腿》

在結局,導演力圖用閃回、獨白和配樂等元素配合起來營造深情感覺,但主角的人物設定實在太不討好,妨礙了最後要感動觀眾的目的。電影最初看似要展開一個諷刺官僚主義和公關政治的荒誕敍事,但漸漸轉向女主角的性格和處事作風問題,再以她對不斷闖禍的男主角的愛來平衡。男主角被描寫得很賤很廢,突顯女主角無條件的愛,但這種設定會令人感動嗎?這些敍事重心的轉變看來推進了劇情,其實反過來削弱了連貫性,像跳華爾滋轉來轉去還在同一塊地方,又差錯腳失了重心。

《農情家園》(Minari)

作為韓裔導演鄭一朔半自傳性質的創作,《農情家園》成功結合了食物傳遞的韓國情和開荒拓土的美國夢,樂觀但不天真。劇本的心思在於,男主角有心栽花的主線一波三折,點睛之處卻落在細節和支線之上(例如原片名 Minari 的含意),擺脫熱血勵志的逐夢陳套。童星 Alan Kim 演出生鬼,與老戲骨尹汝貞的祖孫戲皆搶鏡。

《爸爸可否不要老》(The Father)

這齣戲是拍來給安東尼鶴健士 show off 演技,證明他寶刀未老的。劇作家科倫薩拉(Florian Zeller)從劇場轉到電影,跨媒介藝術試驗成功。一個寓所變成巨大迷宮,幾個演員化為無名眾生。這些本來屬於劇場的特性,緊扣敘事內容,在改編為電影時擺脫了「恍如舞台劇錄影」的陷阱。此片以豐富靈活的剪接和調度挑戰主流電影無縫流暢的敘事慣例,在極有限的場景和演員陣容之內流轉,呈現出老人的認知能力逐漸瓦解的狀態。懸疑性強的敘事手法亦突破了此類家庭倫理題材常見的言情劇或溫情悶局。

《浪跡天地》(Nomadland)

「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圓因法師)。趙婷受泰倫斯馬力啟發,呈現人在文明與曠野之間的存在狀態,卻比馬力「落地」一點,較適合大眾口味,但同樣要在戲院觀賞才體驗到人物與環境的關係。在觸及社會問題這方面,《浪》卻有點模棱兩可,既要表達制度問題,主線卻把浪遊寫成個人選擇──本可享安逸,只是更想要逍遙──便削弱了批判力度。

《拆彈專家2》

舊日港產片激情過火,情感先於理性,可掩劇情犯駁與失實之瑕──此論調仍適用於《拆彈專家2》嗎?瑕不掩瑜的重點是「觀眾唔覺」,可惜此片劇情不通及失實之處實在太多太顯眼,窒礙了情感流動,瑜不掩瑕。就算只論情感,源於不公義的憤怒,和悲憫心一樣被不公義地操控,最後不公之制度絲毫無損,承受後果的都是前線和無名無面目的市民。實在不過癮,劇本紕漏便更礙眼了。




[原載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Hong Kong Film Critics Society【焦點短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