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交拍手之亂,反思寫作初衷
好久沒上Matters,看到Matty公告才知道發生了抄襲事件和跟進社交拍手的問題,加上看到fide的文章,不禁有感而發。關於社交拍手和亂拍手(「廢文」比用心寫的文章更高拍手數)的問題,曾經也苦惱過一段日子。覺得拍手數越多,等於越多人認同文章或作者,也就意味着文章越有價值。比如周保松老師、羅永生老師、李怡先生的文章竟然只有100多拍手數(甚至更少),會有種這是甚麼平行時空的感覺。但近期的經歷、感悟,讓我重新認清目標、寫作初衷,花時間心力在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上,才是真正關切的問題。
人是社會動物,倒也難以脫離社交行為。某程度上我都會社交拍手,作為一個(自稱)講義氣的人,喜歡你、欣賞你、想支持你,自然便會盡力鼓勵。因此大部分都會連拍5次,也不祈求回拍。後來看到有些文章說捍衛Like Coin 的原意,該按程度質素拍手,就調整了拍3-5次。但反過來說,追求別人的(社交)拍手,或許才是需要反思的問題。
有的作者會希望藉社交拍手、經營Matters上的社交,而讓更多人讀到文章。辛辛苦苦寫下的文章,想被人看見,是理所當然的事。問題是拍手者是否真的會讀文章?又有甚麼人會讀到文章?假如社交拍手聚回來的都是只拍不讀,或水過鴨背,文章不會在心裡留下痕跡的人,又有何義?
反思到自己寫作的初衷,便不會追求虛幻的拍手數。不知道大家的寫作初衷會是分享知識、營造社區、改變風氣等原因嗎?最初我寫作的原因,是想紀錄一些重要的思考,不想浪費生活實踐的所學,希望可以感染更多人,稍微帶來些許良好的影響力,這樣的初心並未變改。
當然也想製造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而網上社交似乎是一種方法去擴大影響力。只是近來有感眾人流離失所之際,時間空間都有限。倒數的時鐘警戒着我要專注做真正有意義的事,便忙於現實中尋求資源、凝聚同路人。實在沒太多餘力去討拍社交,就交給其他擅長的朋友了。
至於讓更多人讀到文章,跟讓甚麼人讀到文章,對我來說是同樣重要的問題。以個人性格、思考風格,沒被人破口大罵,已是很感恩了。當然最大原因是根本沒人讀到文章,另一原因相信便是幸運地讓適合的人讀到。所以我很感激讀者,能夠彼此看見,是很珍貴的緣分。或許我不能夠常常留言感謝你們,但都會把你們的善意放在心上,無言感激。
至於抄襲問題,或許把這裡想像得太美好了,有點驚訝Matters都會有人抄襲。過往在公在私,都有被抄襲過的經歷,可以理解當中的憤怒、不滿。而華文圈對知識產權的不尊重、不認識,都令我痛心疾首。只不過,以個人在這邊寫的文章來看,倒希望看倌可以用各種形式分享。寧願更多人讀到說不定有點用處的文章,來分散風險也好(笑)。反正不少想法都受益他人,假如文章也可以啟發到更多人,就心滿意足了。目下縱然紅線處處,但顯然情況未到最壞,比起其他國度,仍有表達的空間。在自保的同時,也望同道不要反應過度,被無形恐懼嚇怕。
希望大家都保持寫作的初衷,好好發揮影響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