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空挡八年之后,终于在2021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文城》。很多人很高的期待,我倒是没把期望值设得太高,因为他很难再写出能够超越《活着》的作品了,这不仅仅是余华的局限,更是越来越狭小的自由创作空间所带来的局限。

余华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读完《文城》之后的感觉是,余华讲了一个很吸引人的故事。虽然也是一口气读完的,但是完全没有《活着》带给人的那种感动和震撼。如果除去对余华的过高期待,除去《活着》的光芒留下的阴影,《文城》还是一部可读性很高的小说,或许正是余华自己一直想写的,一部讲述传奇故事的小说。

小说分为“文城”和“文城补”两部分。“文城”是主线,讲述了一个叫林祥福的、家道富裕的北方汉子,离开自己的故土,怀抱着几个月大的女儿,跨黄河渡长江,南下寻找失踪妻子的故事。“文城补”是副线,讲述了一个叫小美的、出生贫苦的江南水乡女子,为了两个男人,渡长江跨黄河,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中纠缠挣扎的故事。

故事的时空线设置在清末民初的中国南北大地。时间上跨越了清朝末年,至清王朝倒台,至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土匪肆虐的动荡年代。空间上跨越了黄河以北的北方乡村,至长江以南的江南小镇。


林祥福是黄河以北的一户富裕人家的独子,家里有几百亩良田,数间瓦房的大宅院。父亲是个秀才,母亲也是饱读诗书大户人家出来的小姐。5岁那年父亲早逝,19岁那年母亲也走了。不幸的童年,林祥福从一个在茂盛的青纱帐里奔跑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沉默寡言的汉子。继承了父亲的木工手艺,秉持了母亲的勤俭耐劳的品行,林祥福在沉默中独自生活了五年。24岁那年,小美和阿强来到他的宅院门前,戴着蓝白分明的头巾,有着一张柔和秀美的脸的小美,瞬间打动了林祥福的心。

后来发生的事情,超乎了林祥福这个朴实人的理解,小美神秘的身世,行踪莫测地出现又离去,离去又出现,给林祥福留下柔情似水的记忆和嗷嗷待哺的女儿,最终彻底消失。憨直倔强的北方汉子,典当了所有的家产,他要南下为自己找回妻子,为女儿找回母亲。林祥福只知道小美来自一个名叫文城的江南水乡,渡过长江之后还要走六百多里。

17年之后,林祥福已经成了溪镇富甲一方的乡绅,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寻找小美。林祥福不知道的是,他与小美在阴阳交错、生死两望的时空里已经几次相遇,在他魂归故土的漫漫长途上,他曾在小美身边停留,小美在右侧,他在左侧,在远离尘世的青山翠谷里,咫尺相隔。


余华构造故事的手法纯熟而高超,不疾不徐、环环相扣地在小说的上半部埋下悬念,而小说的下半部则是把上半部里的那些悬念一一补齐。

“文城补”里,小美和阿强的故事舒缓展开。从小美10岁被送到溪镇的沈家做童养媳到与阿强私奔;从溪镇到五光十色的上海;从流落定川到敲响林祥福的宅门。林祥福和小美,像是生活在同一个时间里叠加的两个空间维度,原本应该各自流淌,可是命运在时间的维度上打开了一条裂缝,让俩个人短暂滑落到彼此的空间。余华这段写的童话般的梦幻:

“屋顶上被雨雹砸出的窟窿向下流淌着月光,仿佛水柱似的晶莹闪耀……林祥福起身走向小美的房间,他在穿过水柱般的月光时,抬头看到屋顶的窟窿上有着一片幽深的黑暗……这时候小美转过身来,一条鱼似的游到他的身上。”

裂缝合上了,小美游走了,林祥福却永久留在了月光柱中。那短暂的融合好似划过夜空的流星,光芒四射之后凝聚成手心中的陨石,成了他一生中最美的回忆和最深沉的遗憾。


余华把林祥福的故事书写的像北方的黄土地一般厚重、宽阔,承载了一个重情重义的男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在清末民初的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下,更加重了人物的悲剧色彩。余华不惧怕描写死亡,小说以死亡开始以死亡结束,土匪凶残杀戮,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关于土匪的描写占了小说很大篇幅,极尽血腥和残酷,我认为这部分余华处理的稍稍过于简单粗暴。倒不是我怕血腥,一定程度的血腥可以更好地烘托出英雄壮士的悲壮。只是觉得这种血肉满天飞,好人太好,坏人太坏的描写,把人物平面化了,让人物的个性和层次变得模糊起来。

每一个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会问:“文城”代表的意义是什么?余华用阿强编造的“文城”贯穿全书,系牵着人物和情节,他到底想要表现什么?小说中第一次出现“文城”是阿强告诉林祥福他们的家乡在遥远的南方,一个叫文城的地方。后来小美担心林祥福会找到他们,阿强说“他他越走越远,去找寻文城了”。小美问阿强:“文城在哪里?” 阿强摇摇头说:“总会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这个虚无缥缈的文城,是林祥福毕生的信念和追求,“文城意味着林祥福和女儿没有尽头的漂泊和找寻”。另一方面,文城是小美心底无法填起的洞,是小美心底深切之痛,她把自己封闭在幽暗里,与这痛一起沉沦再沉沦,最终落在俯瞰溪镇的西山僻静处,默默等了林祥福父女十七年。时间维度上再次打开一条裂缝,让和煦的阳光照耀彼此,他们的“文城”短暂重合。


因着《活着》,人们对余华的作品总是免不了有很高的期待,总是免不了被拿来跟《活着》比,各种各样的褒贬也不可避免地围绕着《活着》的光环,连余华自己也跳不出这个圈圈。余华曾经说:

“在中文世界里,我其他的书不可能超过《活着》,以后也不可能,我这辈子再怎么写,把自己往死里写,也写不出像《活着》这么受读者欢迎的书了,老实坦白,我已经没有信心了。”

想来读者不必对余华太过苛求,余华根本用不着超越《活着》,《活着》是余华的勋章,是他达到过的巅峰。对读者来说,那个时代曾经有过余华这样一位作家,为我们留下一部《活着》这样的作品,足矣!


初稿于7/2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