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開始,很多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稱去日本(有時包括台灣、韓國)旅行,是「返鄉下」。

「返」,回去本來所屬的地方。「鄉下」,一個有鄉土風味感情濃厚的地方。

一直以來,返鄉下,都是一個複雜的活動。有「返真。鄉下」經歷的香港人,大概已經有一堆意象在腦中浮現:

早早起身、一袋二袋、紅白藍膠袋、折疊行李車、(近來變成喼,即行李箱了)、坐火車到羅湖 / 巴士直通車站 / 高鐵站、排隊過關、大簡體字、羅湖城的煙味、隨處可見的煙頭、排隊買飛插隊、塵土飛揚、不斷響號、塞車、休息站的廁所、連串荒廢工廠、農地、摩托車、新出現的私家車(電動車)、次次不同的交通路線、黃泥地盤、偌大的單位、暗淡的光管、土雞(早上在你面前走,中午突然餐桌上面,兩天後雞腎仍然在菜盤)、大而無當毫不舒服的土豪淘寶梳化...

不同人「返真。鄉下」的經歷不同,有好一些的,有壞一些的,但是這些符號,大概能夠引起共鳴。畢竟絕大部分的香港人,籍貫都不在香港境內。

兩間電視台都嘗試過用「返鄉下」為題材,前者全部是廣東省地區,後者涵蓋台灣韓國日本

呂大樂在2007年出版過一本《四代香港人》,把香港人分為,在2021年,他們分別是:

  1. 第一代:1945年或之前出生的一代(最年輕者76歲)
  2. 第二代:1946年至1965年出生的一代(時段長19年,最年輕者56歲)
  3. 第三代:1966年至1975年出生的一代(時段長9年,最年輕者46歲)
  4. 第四代:1976年至1990年出生的一代(時段長14年,最年輕者31歲)

那麼,在2021年的香港,也應該有第五代、第六代,甚至第七代的香港人出生。可以這樣分拆:

  • 第五代:1991年至2003年出生的一代(時段長12年,最年輕者18歲)
  • 第六代:2004年至2018年出生的一代(時段長14年,最年輕者3歲)
  • 第七代:2019後出生的一代


怎樣定義,不是此文的重點,但是「返真。鄉下」,似乎在第三代、第四代香港人之後,慢慢成為了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鄉下」,不等同「旅行」,前者,蘊含著濃厚的感情。上一代的香港人,也許曾經在「鄉下」居住過,對滋養自己的土地,固然有感情,但是在香港出生的一代,並無這些回憶,無可避免出現距離感,對「鄉下」的情感,必然慢慢淡化。

雖然這數代的香港人對鄉下的土地沒有回憶,但對於親友,情感還是可以培養。然而,經歷了數十年的分隔後,這兩代香港人與在中國的親戚關係越來越疏遠,內地的親屬繁衍,香港也親屬繁衍,分隔兩地而無法頻繁交流之下,慢慢感情也淡化了。

淡化到,這些親戚只會在他們經濟有問題、鄉下分家產、某長輩病危離世、某人結婚時,才會聯絡你,這些事,全部都是麻煩事。他們認為你在香港,等於生活無憂;認為你在香港,可以接濟他們。

難得真的要返鄉下了,先不論你要攜帶一罐兩罐的奶粉、藥油、糖果乃至衣服鞋履(也許現在已經不需要),他們固然有「熱情的款待」,但是話題很快就變成了「生活吐苦水大會」。以前,要不斷接濟這些親人,都已經難受;近年,有些土豪出現,見到他們個個揸名車,揮金如土,會更令人難受。返一次鄉下,耗費隨時成千上萬,其中大部分,就是人情費用。

對於不少人而言,「返真。鄉下」,是「貼錢買難受」的經過。

某屈某,曾經寫過這些說話:

知否今天香港年輕人是怎樣形容「去日本旅行」嗎?他們把這行為叫「返鄉下」,諷刺吧?一個世仇之國,竟然成為我們下一代的「鄉下」。

「返鄉下」,其實有幾多人,會重視甚麼國仇家恨歷史包袱?多數人重視的,是那種連繫那片土地人民與自己的感情。不要混和「國家」和「鄉下」的概念。

幾乎每個香港人,去完日本後,都讚不絕口:急速但有禮、人多但安全、發達但整潔、繁華但寧靜。而且在日本的河溪中找到一件垃圾,就好比在珠江找一片乾淨水域,兩者同樣困難!而且30年來,物價幾乎不變,越近年去日本,越覺得日本消費「超值」。

「返鄉下」,不是希望得到那種賓至如歸、有如遊子歸家的感覺嗎?不是希望享受遠離繁囂,做自己想做,看自己想看,吃自己想吃嗎?不是希望在一個安全感滿滿,享受一夕安寢的地方嗎?日本和籍貫地,請問那個更加能夠滿足這些感覺?

既然每次「返鄉下」,都要破費給錢那些笑意盈盈(隨時可能心懷不軌)的親人,換來的只是一堆鹹魚菜乾蝦米土雞。那麼,為甚麼,不用同樣的金錢,買張機票飛去成田機場,給錢那些笑意盈盈(心懷生意機會)的店員,換來和牛拉麵壽司便當?前者是「国产货」,後者也是「国産品」。

不要混和「去旅行」和「返鄉下」。「返」,回去本來所屬的地方。「鄉下」,一個有鄉土風味感情濃厚的地方。

我是否代表小眾意見?不知道啊。香港人選擇「国产货」,還是「国産品」?我也不知道啊。唯一知道的是Donki 2019年7月在港設立首間分店,目前已經有8家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