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偉恆(歷史學碩士)

「翻開澳門 #03」 中,我以《記憶之外》一書介紹澳門「有形的」文化遺產;今天,我想以《百年節誕》一書為切入點,介紹澳門「無形的」文化遺產。

《百年節誕》透過澳門十三個節慶活動,訪問參與其中的不同成員,向讀者簡介澳門的民間信仰。民間信仰其實是澳門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如「媽祖信俗」、「哪吒信俗」、「土地信俗」等等民間信仰,都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加以保護。可見,民間信仰佔了澳門文化極為重要的一席,至今亦隨處可見各種古廟,實不能不認識一番。

《百年節誕:澳門廟宇文化口述歷史》(廣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

每一間古廟背後都蘊藏一個起源傳說,這些傳說現在聽起來,可能有些匪夷所思,甚至怪力亂神,但內裡都是一個又一個安撫人心的故事。

例如相傳澳門1888年發生溫疫,位於鏡湖醫院附近的三巴門居民為了消除溫疫,決定恭請包拯出來巡遊,結果溫疫果然消散。信眾為了報答包公,因此集資興建包公廟,以資紀念。又例如路環漁民在海上撈得譚公像,供奉後好事不斷,便決定興建一座譚公廟。

從每一間古廟的起源傳說來看,幾乎都是為了祈求自身平安而建,是澳門居民心靈上重要的依靠。

為了顯示對每位神明的尊敬,居民都會在廟宇神明誕辰舉辦活動慶祝,娛人娛神。所有神明誕辰幾乎都會上演神功戲、舞獅、餐會等活動,對於舊時娛樂不多的居民來說,這些誕辰活動無疑提供了眾多歡樂,同時又增進了社區的感情,可謂一舉多得。

然而,許多據說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古廟,在「一二三事件」中受到牽連,令持續了數十年的節慶活動被迫停止,甚至有一些傳統因此喪失。

停辦、轉移、破壞

不少人可能會感到疑惑,為何「一二三事件」會牽連到看似毫無關連的廟宇,這就要談談中國當時的時局。當時中國正發生文化大革命,有人提倡要「破四舊」,即「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中國大量廟宇因而受到嚴重的破壞。「破四舊」的風氣於「一二三事件」後傳到澳門,澳門廟宇自然受到牽連。

書中對於廟宇受損程度沒有太多著墨,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中感受到每個廟宇遭到的損傷程度不一。

「哪吒誕」在其他華人社區並非廣泛存在,但影片中仍能看到一些與港台地區相似的民間信仰元素

程度最輕微的是停辦節慶活動,例如土地誕、譚公誕、哪吒誕的慶祝活動,都於「一二三事件」後停辦,但廟宇自身似乎沒有受到影響;其次是廟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主祭華光(民間火神)的蓮溪廟不但慶祝活動被停止,連廟宇管理權也被轉移,某些原屬廟宇的建築更被改為其他用途;最嚴重莫過於受到不可逆轉的破壞,魯班廟就屬於此類。據書中所述,當時有人主張把廟宇內的神像拆毀,幸好有人把其中的神像、石碑等封存,才保留一部份的文物。可惜,某些文物遭到損毀,以及魯班誕的一個傳統(師傳飯)失傳,無法延續到今天。

過往對於「一二三事件」研究似乎都沒有討論到對澳門民間信仰的影響,究竟民間信仰遭遇到多大的損傷,恐怕是一大疑問。

相信不少讀者與筆者一樣,即使曾聽說「一二三事件」,大多數都只會知道政治上的影響,對於宗教上的影響也是一無所知。此書正好是一個契機,加深我們對「一二三事件」的認識,乃至澳門宗教信仰的認識。

時至今日,大部份的廟宇已重新恢復過往的節慶活動,不過熱鬧程度遠遠不及過往,固中原因則與政治無關。

時代變遷下的「澳門島神」

隨時代的發展,澳門漁業大幅萎縮,漁民的數量自然劇減,原本扮演漁民守護神的一眾水神(如康公),信眾無可避免減少,使參與慶典等活動的人數下滑。

財神大概是最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民間信仰(Image: 作者親攝)

另一個原因是年輕一代對民間信仰不感興趣。書中其中一位已高達八旬的受訪者鄒老先生表示年輕人不願參與哪吒巡遊,笑言每次巡遊都需要他出手抬神出遊。

每一個人都有權選擇信奉某個宗教,今下澳門年輕人對於民間信仰興致缺缺,原因肯定相當複雜。澳門民間信仰雖然沒有過往般蓬勃,但仍然是不少澳門人的宗教信仰,某些大廟的香火還十分旺盛,足見此種宗教、文化還存有活力。

假如留不住香火,至少留下每一個香火背後的故事。「在帝國邊緣講故事」將推出新系列「澳門島神」,深入介紹不同神祇背後的故事,發掘當中趣味之處,請大家熱切期待!


✍️順手做問卷,讓我們寫得更好:https://forms.gle/H7TBF1nakzERaNZr8

📚抽書活動:https://bit.ly/3rdtFrG


我們致力推廣澳門研究,並已撰寫3⃣6️⃣篇文章

👉文章全目錄:

https://macaology16.com/empire16-all-articles/

👉每月飲少一杯廢水,既健康,又能支持我們的普科寫作: 

https://www.facebook.com/macaology/posts/291008560923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