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濟的瓦努阿島;吉里巴斯買下的土地,在「薩武薩武」以東約 55 公里處,位在這座島的最東端。

最近又發現了一個「類飛地」的案例,不只很有意思,而且跟台灣還有點關係。

台灣的前邦交國吉里巴斯,曾在 2014 年的時候,用高於市價四倍的價格,在斐濟的瓦努阿島(Vanua Levu)買下一片約 22 平方公里的土地(差不多等於大安區+信義區)。

這片土地,除了用來生產蔬果、供應吉里巴斯之外,更重要的功能,或許是萬一有天海平面上升、作為太平洋島國的吉里巴斯要被淹掉了,國民還有個地方可以避難、重建家園。

不過事實上,近期有些科學家也做了研究,認為像吉里巴斯這樣的島國,國土主要是由沙環礁島組成的,而這種島嶼的高度,會跟著海平面一起漲落、形成平衡,所以並沒有真的「被淹沒」的危機。

當然,「不會被淹沒」,並不代表就沒有「滅國」的危機,也不代表吉里巴斯不會因為海平面上升、而變得不適人居,因為即使島嶼高度能跟著海平面一起升高,島嶼的形狀也依然可能會有劇烈變化,而海平面上升也可能會導致地下水鹽化的問題。(感謝地理專業的朋友指出這些問題。)

但這個案例讓我覺得有趣的地方,其實是這塊土地,當時是由吉里巴斯用「國家主權基金」的名義,和斐濟政府(以及一個英國的教會組織)買來的:

雖然這種交易,更像是「所有權」、「產權」的交易,而不是「領土主權」的轉讓,但在表面上看起來,終究是讓斐濟境內的一塊土地,突然成了被吉里巴斯「控制」的地區,因而帶有一點「飛地」的性質,有點像「一個國家位於另一個國家境內的領土」。

更有意思的地方來了。

如果你有印象的話,2019 年曾有兩個太平洋島國接連和台灣斷交,除了名氣比較響亮的索羅門群島之外,另一個就是吉里巴斯。

沒想到吉里巴斯和中國建交之後,便傳出要和中國「進行農業技術合作」,由中國協助開發吉里巴斯在斐濟的這塊「飛地」。

於是馬上就有人跳出來表達了憂慮:當初決定和中國建交的吉里巴斯總理,會不會把這塊土地拱手送給中國人,甚至讓中國在斐濟暗地建立軍事據點呢?

要知道,斐濟也是美國太平洋島鏈上的一個重要節點,距離美軍在太平洋上的軍事設施也很近,萬一讓中國在這個地區獲得據點,對美國來說,會是很大的隱憂。

不過眼下看來,這個隱憂短期之內,或許還不會造成大礙,因為吉里巴斯和美國曾經過簽署友好條約,讓美國可以否決第三國在吉里巴斯建立軍事設施。

(上面的這些動態,英國《衛報》有篇報導做了初步的整理──身為記者的我,看完這篇報導之後非常佩服,真是精簡、流暢又完整的報導文體,非常推薦大家也去看看)

但話說回來,吉里巴斯在斐濟的這塊「飛地」,主權到底算誰的呢?美國人和吉里巴斯簽訂的條約,能適用於這塊飛地嗎?中國人在這裡的「技術支援」,真會對美國帶來隱憂嗎?

更有意思的是,這個案例也再次彰顯出了「土地產權」和「領土主權」的差異,以及這兩個概念,在兩個有點矛盾的趨勢之中的拉扯:一個趨勢是「民族國家體系」愈來愈鞏固、「國界」愈來愈明確;另一個趨勢,則是跨國資本的流動愈來愈頻繁,而外國資本持有本國土地的狀況也愈來愈常見。

再進一步說,我們可以把「資本」和「國家」的力量清楚切分開來嗎?兩者之間的界線,真有這麼明確嗎?

放在「一帶一路」的脈絡中看,我們真的能區分出「中資」是「民間資本」的投資、還是「國家力量」的展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