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壞’比‘好’產生的影響更大, 損失一筆錢比贏得同樣數目的錢會給我們更大的心理衝擊, 點評網站上一個差評受到的關注可能大過之前無數個好評, 每天閲讀新聞時各種不幸和災難也總是佔據了更多報道和點擊量. 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就保留了關注負面的基因, 因爲我們的祖先需要隨時保持警惕和爭奪資源, 從而得以在惡劣的坏境中生存下去. 時刻注意‘壞’並沒有錯, 因為我們需要知道不利的情況並不斷做出調整和取得進步. 然而, 過度關注乃至放大了生活中的負面效應不但會影響我們的心裡健康, 也會讓我們做出非理性的判斷, 甚至被那些有意煽動負面效應的人所利用.

這周讀完了美國社會心理學家Roy F. Baumeister的新書<會好的>, 其副標題為"悲觀者常常正確, 樂觀者常常成功". 作者先是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和實驗, 給出了一個數字"4 : 1", 即在某個領域内要抵消一件壞事的影響, 需要四件好事. 如果壞事涉及的是金錢, 那麽雖然需要贏得更多錢才能抵消我們對於損失的痛苦, 但因爲有具體的數值, 因而比較容易衡量和理性處理. 但如果壞事涉及的是非金錢, 尤其是人際關係方面, 負面效應就很容易被無限放大. 想想看, 當你和伴侶, 家人, 朋友發生衝突時, 是不是常常需要許多行爲來彌補一個小小的冒犯之舉, 而關係陷入低潮時你是不是很容易就會列舉出對方的一系列缺點和曾經的過失, 反而對方的優點和好處都想不起來了. 作者在書裏給出的針對人際關係的負面效應最重要的建議就是: 避免壞事比好事要重要的多, 典型的例子包括不要過度承諾, 不要指望因額外的努力而獲得讚譽, 不要輕易將對方的過錯歸因於對方的個人品質等等. 一段關係的維繫往往不在于你為對方做了什麽, 而在於你不要做什麽.

作者列舉的另一個用"好"壓過"坏"的例子是在網站上提高顧客評分的方法. 在網絡和社交媒體越來越發達的時代, 我們都習慣于去各種點評網站上看各式各樣產品和服務的評價並以此決定我們的消費動向. 商家們當然也深諳此道, 於是就出現了大量在網上雇傭"水軍"給自己刷好評或是給對手刷負分的行爲. 怎麽判斷這些評判的真僞呢? 根據針對Amazon書評和其他美國在綫服裝零售商的研究指出, 虛假評論, 不論正面還是負面, 篇幅往往都長於平均水平, 但其中提供的關於產品或服務的具體細節較少, 更多是一些一般意見或不相干的信息, 而且還容易使用更多感嘆號. 那麽針對那些確實存在的負面評價, 尤其是一些以到處打負分為樂的顧客, 商家們又該怎麽辦呢? 別忘了, 因爲負面效應的存在, 我們總會更多關注網站上出現的差評和抱怨, 這時候商家就需要用更多的篇幅和細節來突出正面反應. 比如書中所舉的卡薩佈蘭卡酒店針對四處打負分的永遠在挑錯的"月亮女郎", 酒店並沒有陳述顧客的古怪行爲並據此反擊, 而是表現出和解姿態, 引導讀者去看真實的客房照片, 給出比負面評論長得多的回復, 最後給未來的客人提出令人寬心的建議. 這樣一來, 在網上瀏覽搜索的讀者自然會做出自己的判斷, 究竟這個負面評價是不是合理.

作者在書的最後給出了一個概念"危機的危機". 不錯, 我們在當代社會的確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但最大的問題和障礙也許來自于那些"危機販子"對負面偏差的利用. "壞"驅動著新聞報道, 塑造了公衆話語, 被記者, 政客, 社交媒體上居心險惡者和網絡噴子所利用, 試圖扭轉公衆對當下和未來的看法. 他們通過大肆炒作微小甚至根本不存在的威脅來引發恐慌反映, 而這種行爲製造的問題遠遠超過了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即"危機的危機". 比如, 在過去的20年, 發展中國家的兒童死亡率降低了一半, 全球貧困率降低了三分之二, 即便是在天天報道槍擊案的美國, 其整體的犯罪率其實是在不斷下降的, 然而北美人和歐洲人在被問及世界在變好還是變坏時, 絕大多數人認爲情況正在惡化. 再比如, 我們都認可在社交媒體的影響下, 人們的政治觀點變得越來越極化, 但事實上, 如果認真去看民調, 無論自由派還是保守派, 絕大部分人仍然屬於溫和派, 但同時他們會認爲另一方的觀點在極端化, 並爲此憂心忡忡. (所以也許在中國並沒有那麽多真正的粉紅?) 我們真正應該警惕的, 是那些挑撥不同群體之間關係並強調對方危險性的危言聳聽者. 作家Willam Tucker說過, 有兩种煽動手段一直都很靈驗, 一種是告訴窮人富人太有錢, 另一種是告訴富人窮人太多. 這樣的語境放到今天來看是不是很熟悉?

事實上, 人類是有能力也有意願調整心態去更多關注正面的事務並讓自己更加積極快樂的. 在社交媒體上, 也許我們會被一些負面事物暫時吸引住, 但大家最樂於分享的, 還是那些正面的, 會讓人感到快樂的東西. 研究發現, 在"社會情緒選擇"上, 老年人似乎做的更好, 也許是因爲他們感覺生命剩餘的時間不多, 因而更願意關注那些正面的事物, 也更願意轉換視角從相對正面的角度看待問題.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訓練自己以減少負面效應的影響, 比如: 跟他人分享好消息, 當聽到他人分享好消息時盡量表現出高興, 隨時想想自己遇到的幸事尤其是值得心懷感激的事, 珍視過去但不要把過去同現在比較. 記住, 世界上的大部分危機並不像聼上去那麽可怕, "從衆思考, 也將從衆瘋狂, 惟有獨立思考, 才能逐一慢慢恢復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