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台北」隊徽。

雖然大家應該都還沈浸在奧運觀賽模式,腎上腺素都飆很高,但我還是很想指出這件不太有人留意到的事情。

今日你在中國官媒《新華網》輸入「中華台北」,已經搜尋不到任何詞條和報導了(若輸入「中國台北」則還是搜尋得到東西);在這屆東京奧運裡,中國也已經幾乎都是用「中國台灣」來稱呼台灣代表隊了。

不過事實上,兩岸曾在1988年針對「Chinese Taipei」的中文譯名進行協商,當時雙方都同意以「中華台北」作為正式譯名。

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中國身為主辦國,也一直恪守這個協議,將台灣代表隊稱為「中華台北」。

然而這個稱呼,卻從大約2016年開始,逐漸在對岸走入了歷史。

這個轉變的開頭,很可能是新華社在該年頒布了《新聞信息報道中的禁用詞和慎用詞》。

在這份指引中,新華社針對國際奧會事務,規定「按相應章程的要求或約定稱呼」,但在舉例說明時,卻只提及了「中國國家隊」、「香港隊」,並未提及台灣。

然而同一份指引中,關於「国际组织和民间性的国际经贸、文化、体育组织」的條文卻規定,台灣代表團若參與此類組織,在報導中應被稱作「中國台灣」或「中國台北」;若要使用「中華台北」,則需請示外交部或國台辦。

在這兩個條文之下,如果你是報導奧運的中國記者,最省事、最保險的作法,當然就是直接使用「中國台北」,而非需要請示外交部、國台辦才能使用的「中華台北」。

有人或許會問:「中華台北」和「中國台北」只有一字之差,有必要錙銖必較嗎?反正英文的正式名稱都是「Chinese Taipei」啊。

我昨天寫這篇的時候在想,許多年之後回看,這件事的意義或許會比我們今日意識到的還要重大。

從字面上看,「中國台北」和「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的格式更加齊一,顯然更能讓台灣被放在「特別行政區」的位階看待,和港澳「一視同仁」,而不再是「在『台北』的那個自稱『中華』民國的政權」。

然而這種作法,也反映出了北京在爭奪「正統中國代表權」的競賽中,顯然比1988年的時候更加有自信——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場「漢賊不兩立」的歷史長跑裡,已經完全佔據了優勢,也完全壟斷了中國的「代表權」,而使用「中國台北」、棄用「中華台北」,也在名稱之中再次彰顯了一個訊息:「一中各表」只是講給台灣人聽的,但在國際上,我只講「一個中國」,沒有「各表」這回事。

再回過頭來看,不論「中華台北」這個「權宜性」、「臨時性」的稱呼,在過去四十年來給了我們多少榮耀、為我們換取了多少國際空間,這個符號,終究是會走入歷史的。

這個趨勢,眼下看來應該是不會改變的,因為不論是在對岸,還是在台灣這邊,「中華台北」這個名稱都只是個「退而求其次」、「差強人意」的選擇——不只北京最近已經避用,台灣這邊,也已經有了「東奧正名」公投案(雖然最後沒有過關)。

昨天寫這篇報導時,我一直感覺到某個時代巨輪正在悄悄滾動,也一直想到阿美族的孩子陳念琴也是「馬祖女孩」、想到金門人李洋說「我的國家是台灣」。

「中華台北」這個名稱的式微,意味的終究也是中華民國的式微,至於「中華台北」將來會變「中國台北」、還是變成「台灣」?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也是這個歷史的見證者,就像我們都是《翻滾吧男孩》的觀眾一樣,看著李智凱長大、衷心感動,然後默默地期待他好、在這個世界上發光發熱。

註:關於「中華台北」這個國際參與模式的來由,歡迎點擊以下連結,前往《端傳媒》閱讀〈當台灣選手拿下金牌時,頒獎典禮升什麼旗?放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