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志輝(澳門學16號創辦人)

當中國、香港和台灣正為東京奧運沸騰,看著電視機或手機比賽的澳門人,是否有過片刻憔悴?情況就如出席親友聚會,看到表哥表姐因為成績優異而被稱讚,莫名不爽的你只好低頭滑手機。

不是成績問題,澳門選手無法參與奧運有其歷史原因。在殖民時期成立的澳門奧委會曾在1987年申請加入亞洲和國際奧委會,但因為政治問題被拒,直到1996年國際奧委會修改章程拒絕非主權國家申請後,澳門的奧運夢正式終結。

大型體育賽事對一個地方的社會與政治都有影響,即使小如澳門,參加或舉辦大型賽事同樣有著難以想像的後座力。

澳門大學教授余永逸等人,曾在2017年發表關於澳門體育政治的研究,利用個案分析與相關數據,深入拆解回歸後澳門舉辦與參加大型體育賽事的後續效應,並指出一般認為舉辦大型賽事的好處,在澳門卻得出相反的結果。

外交:好孩子完成祖國任務

體育不只是體育,也是外交與展示國力的延伸。例如1971年的「乒乓外交」讓中美兩國解凍;1980年莫斯科奧運成為蘇聯和美國的冷戰議題;2008年北京奧運象徵大國崛起。

為外交服務因此是舉辦國際賽事的功能之一。

回歸以來澳門舉辦的各種大型賽事也有著外交功能。例如2005年舉辦的東亞運動會、06年的葡語系運動會、07年的亞洲室內運動會等等。研究者認為,這些國際賽事不但促進澳門旅遊業發展,其實也是北京指派澳門的外交任務。

「2006葡語系運動會」標誌。按計劃葡語系運動會應來到2021年第五屆,但本屆可能因為疫情取消,第四屆也以未知原因取消,15年來實際只舉辦三屆。

由葡語系國家組成的06年葡語系運動會是最佳例子。首屆便由澳門主辦的運動會,目的是搭建北京與拉美、非洲等葡語系國家的外交橋樑。

橋樑的興建有跡可尋,先是2003年北京與這些葡語國家成立「中葡經貿論壇」;後隨即在澳門成立論壇常設辦書處,大量召務擁有葡語能力與人脈的土生葡人為其工作;翌年便將經貿移至運動場,成立包括澳門在內的葡語系奧運委員會總會。

這一系列政治與外交操作,以06年在澳門舉辦的葡語系運動會為階段成功的最佳象徵,許多在這時參與的國家,之後也是中國「一帶一路」發展計劃的成員。

好孩子澳門利用國際賽事完成了祖國任務。

認同:不懂說粵語的澳門運動員

大型體育賽事的另一功能是打造認同感。

不難理解,人們為代表國家的運動員納喊助威,看見國旗在頒獎台升起而動容,當中的情感,都成為人民認同感的養分。然而研究者認為過去的大型賽事,對提升澳門市民的在地認同感作用不大。

究其原因,是不少有成績的澳門運動員都屬「空降部隊」。以2005年東亞運動會為例,該屆澳門隊獲得44面獎牌,對上一屆卻只有4面,幾年間足足成長11倍;許多得獎運動員被認為是由中國內地輸入的「即戰力」,既非本地受訓,在鏡頭前更只會說普通話而不懂本地粵語。

相反,較難依靠即戰力的運動項目,如足球比賽,澳門隊則輸得一敗塗地,該屆賽事分別以1比10輸中國隊;0比7輸香港。

雖然澳門足球一向被視為魚腩部隊(世界排名182),但澳門大眾同樣熱愛足球,澳門足球代表隊近年也曾在亞足聯團結盃(AFC Solidarity Cup)取得過亞軍成績。(Image: offside.hk)

直到今天,大部份能在國際賽獲獎的澳門運動員,仍大多來自內地並以菁英專才身份落戶,本地運動員多屬業餘性質,這是在澳門公認的事實。運動賽事能否打造澳門人的在地認同,因此也值得疑問。

政府合法性:建了體育館倒了信譽

舉辦國際大型賽事的最後一個功能,是提高對政府的滿意度與合法性(legitimacy)。08年北京奧運是最佳例子,北京燕巢的盛大開幕,既提高中國的國際形象,也讓港澳愛國情懷達至頂點。

雖然我們在之前已說過澳門政府合法性主要來自博彩業,難道就沒有因為過去舉辦各大型賽事而得益嗎?研究者的答案還真是沒有。

政權要獲得賽事紅利的一個前提條件,是有足夠能力舉辦,讓人民直接檢驗其執政成效。然而05年的東亞運動會,卻反過來暴露了特區政府的能力不足。

例如,該屆運動會預算竟由最初的20億澳門元,增至50億元;事後在民意壓力下由審計署開展的調查,更直指賽事委員會存在財務舞弊,原本是翻新原有體育館就好,後來卻變為興建新體育館;原已花數百萬購買的賽事螢幕,突然又因條件不符而棄用重購。審計署直批澳門政府監管不力,簡單來說就是「缺乏舉辦大型賽事的能力。」

根據香港大學民意調查,政府的滿意度由2005年高位73.7%,掉落到審計署調查在2006年公布後的44%。東亞運體育館建成了,政府的信譽卻嚴重受挫。

市民對澳門特區政府的滿意度(1999-2018) Source: 香港大學民意調查

除了東亞運這種超大型賽事,其他國際賽事亦常惹來民怨。最近的例子是去年疫情仍堅持舉辦的格蘭披治大賽車,既可能成為防疫破口,缺乏國際車手參與也惹來浪費公帑的批評。

大型賽事對提升澳門政府合法性的能力,看似是微乎其微。

後續提問

強如日本政府,也因為在疫情下執意舉辦奧運而弄得焦頭爛額。大型體育賽事因此猶如一把雙刃劍,可以匯聚民意,展示國力;也可能引火自焚,將不滿放大。

澳門的例子處於兩者之中,既完成了國家任務,卻往往賠上民意與聲望。07年舉辦亞洲室內運動會後,往後的政府再未接辦奧運級賽事,似也是學到了教訓。

面對近年澳門經濟被疫情重創,而體育賽事也確實能帶動旅遊經濟,假如你是澳門人,待疫情散去,會支持澳門再舉辦奧運級賽事嗎?
A. 支持。那些賽事都是多年以前的事,現在的澳門有足夠能力再次舉辦奧運級賽事,而且疫後經濟也需要大型賽事來提振。
B. 不支持。澳門政府沒有足夠能力舉辦賽事,更多的賽事最後都只會成為擾民或浪費公帑之舉。
C. 有條件支持。我覺得澳門需要大型賽事來帶動經濟,但又不認為現在的政府能將賽事辦好。



我們致力推廣澳門研究,並已撰寫3⃣6️⃣篇文章

👉文章全目錄:

https://macaology16.com/empire16-all-articles/

👉每月飲少一杯廢水,既健康,又能支持我們的普科寫作: 

https://www.facebook.com/macaology/posts/291008560923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