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tion from Readmoo

書名︰民困愁城︰憂鬱症、情緒管理、現代性的黑暗面
作者︰甯應斌、何春蕤
出版︰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Taiwan)
版次︰2012年8月
ISBN︰9789868673564


只讀洋洋灑灑二十餘頁的序,已經驟覺獲益匪淺。在後現代眾聲喧嘩的今天,很多主義爭先恐後自成一家之言,喜不自勝,難得有一本書清晰利落地貫穿整個大脈絡,內容廣闊但不龐雜。想了解我們置身的後現代社會到底是何等面貌,大概不能忽略此書。

根據最近數據,香港最新自殺率為13.0,即每10萬人中就有13人自殺。又曾經有網媒統計,平均每9.3日就有一位24歲以下青少年自殺走上不歸路。然後,一個人死是故事,一群人死是數字,思考的慣性使我們總將種種自殺事件看成情緒問題。那麼現在就看看情緒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為「情緒」這個詞的前世今生從歷史、文化及政治層面梳理一下。

其實閱遍全書,真正與副題憂鬱症有關的篇幅並不特別多,最起碼讀起來感覺作者並非很著力解讀當代憂鬱症的種種,反而希望趁這個發源於工業革命後的現代社會的「疾病」為切入點,了解現代性對情緒的理解,繼而是對其施加的高度管理和控制。全書的主調在開初已經點明,是循馬克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以及佛洛伊德對自戀與潛意識的分析湊成整個分析框架(這兩位的理論對讀過社會科學的朋友應該不陌生,在此不贅)。

換言之,當我們談論情感和其引伸的討論時,必不能離開左翼思潮的政治本位,箇中無非想點明,我們的情緒可以是很個人和私密的情感經驗,但情緒背後的哲學思路與結構過程,其實與社會結構與外在環境的公共領域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書中有謂「愛慾的家馴化」,不啻是社會管理的首個據點,將整套社會論述化整為零歸入家庭,我們人類最原始的情愛、慾望甚至獸性,就給牢固在家庭這個社會結構當中。當我們在社會這個大道場中,失落一直奮力經營的個人形象和生活目標時,憂鬱症就是這種社會壓迫個人具體呈現的結果。在香港因趕不上樓價飛升無法覓偶、成家和生育而憂鬱渡日的年青人,恐怕就是這個道理最顯淺的例子。要是這個揉合東方儒家傳統和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不曾這麼窮得只剩下錢,將名成利就看成至高無上的認同指標,相信也沒有當下屬於一代人的憂鬱。

近代的社會批判理論已不約而同指出,憂鬱症又好,早在傅柯時期已經探討的瘋狂也好,背後都有社會管理和控制的影子,甚或是這些年來反覆強調的情緒管理並以樂觀思考的所謂「正能量」為最終目標,最深層的思路亦不外乎是另一種社會壓迫。在今天高唱樂觀正面開心抗逆境的調子下,儘管我們都有不高興的理由,為了愛情、事業甚至時局而鬱鬱不歡的大有人在,堅持存留這種被標籤為負面的情感,不僅是乖離社會主調的邊緣份子,更是社會需要整頓治理的目標。網絡上種種企圖量度計算大家的情緒智商高低或是罹患情緒疾病風險的心理測驗,更是情感理性化及科學化的典型示例。

不過單憑這樣的情緒管理,卻無法將所有情緒一一梳理,正如作者在書中後段反覆指出,並非所有情緒都可以通過理性的方式理解,有些情緒就像鬼魅般隨出隨入,不但無法管理,更是非理性和不恰當的。這些「沒來由的情緒」無法透過陳明道理或認知過程來改變,因為歸根到底此等情緒的本質就沒有特定對象。故此社會道德和文化通過規範或要求每個人抑制不適當的情緒(行為),從而支撐道德和文化價值的進路,在沒來由的情緒出現之下,始終未竟全功。

需要特別指出一個有趣的論點是,離經叛道的思考不見得必然「進步」,充其量只是相對於主流論述或既成體制而言。所謂的道德進步只是披上新道德主義的外衣,然後高舉自身相信價值的旗幟,這些價值可以是女性主義,也可以是道德保守主義,兩派在新道德主義下其實並行不悖。現代性的一體兩面,應該就是其身最詭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