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巷閒思]母校哲學系的同學間一直有辦讀書組的傳統。大家選出感興趣的文本,多屬大部頭經典或重要論文,再輪流撮要報告。今次由你負責第一章,下次第二章歸我,如此類推,餘君則隨喜加入討論。

當年修哲學本科時,已頗沉迷此道,覺得天下間沒有比盡情讀書更暢快的事。旁系學生紛紛趁暑假實習或打工時,我卻窩在本系的會議室中雄辯滔滔、玄思冥冥,那些年的青春彷彿揮霍不完。

考入研究院後,死性不改,同學潛心籌備畢業論文之際,我依然樂此不疲參加各式各樣的讀書組,均與自己的研究題目無甚關係。走馬看花,或多或少耽誤了畢業。

事後回想,只能怪從前任性,心境不夠踏實,凝住自己仍算學生,未當讀書如事業般謹慎經營。讀書也必須如做生意般精打細算這個道理,我要等到出國升學後,觀察行家作風,才從跌跌撞撞中醒悟。

辦讀書組,一般都想邀得資歷較深的前輩坐鎮,例如由專攻康德哲學的研究生導讀《純粹理性批判》,自當事半功倍。後來出國留學,也曾加入約干讀書組,但更似研究興趣相近的同門督促彼此讀書,順便排解寒窗挑燈之寂寞。

年歲漸厚,回憶俱釀成情懷。往昔之肆意讀書,挾帶母校哲學系特有之散漫與叛逆,故示上進卻不隨波逐流。此番葱綠色的意氣,今天已難復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