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三角洲的面積約為590萬公頃,橫跨今天的越南和柬埔寨之間的最南端,越南境內約有400萬公頃土地。儘管該地區今天的人口超過1,800萬,但在三角洲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這裡的人口相對稀少。

Source: Max Pixel (Public Domain)

20世紀30年代借助航空攝影進行的考古發掘揭示了今天城鎮附近的運河和居民點,如龍川(Long Xuyen)和同塔(Dong Thap),這些城鎮建於西元前300年至西元700年之間。這個時代的歷史痕跡包括木墩、黃金首飾、佛教和印度教雕像、磚基以及將遺址與大約90公里外的沿海港口連接起來的大運河。

這個早期的王國主要以商業為導向,沒有證據表明運河在當時滿足灌溉需求。這個社會在西元700年之後突然消失的事實表明,這個建立過程並不穩定,在這個過程中,三角洲早期的社會很容易受到海盜、淤塞水道和海灣、疾病以及來自該地區其他貿易港口的競爭的影響。

自17世紀以來,湄公河三角洲的現代水資源管理伴隨著越南人和華人在該地區利益的擴張。人口的增加,加上東南亞國家和中國的政治變化,給湄公河流域帶來了一波又一波的定居者和貿易利益,一些歷史學家現在將其描述為湄公河流域的『水邊疆』,暹羅(泰國)、高棉、越南、中國人、馬來人和歐洲人的利益交織在一起。

通過1820年至1825年修建的永濟河等歷史性項目,越南王國啟動了幾個運河項目,旨在促進越南和柬埔寨之間有爭議的邊境地區的航行和人們定居。在高棉的抵抗和幾次地方起義中,越南軍事當局完成了幾條主要水道,幫助他們實現了戰略控制,並刺激了該地區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在持續幾十年的動亂持續到19世紀40年代之後,法國海軍於1858年開始了征服三角洲的戰役,並於1867年實現了對三角洲的政治控制。

Aerial view of Mekong River. Photo Credit: Prince Roy, Wikimedia Commons.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隨著19世紀80年代蒸汽挖泥船的引入,以及來自人口較多省份的越南定居者不斷湧入,該地區的人口從1860年的約50萬人增加到1930年的400多萬人。在這段持續到1930年大蕭條的殖民工程期間,挖了1.65億立方米的泥土,耕種面積增加了4倍,達到大約200萬公頃。從1930年開始,綜合的經濟、政治和環境問題實際上使進一步的填海工程停滯不前,直到1945年法國統治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伴隨著長達30年的戰爭,幾乎沒有新的運河工程實現。然而,這段戰爭時期對於孕育新的用水戰略非常重要,包括回歸傳統方法,特別是在越南共產黨控制的地區,並在整個地區採用可攜式水泵馬達等新技術。

1975年第二次印支戰爭結束後,重新統一的越南政府立即開始了一系列重大的新填海工程,以及修復因戰爭而受損的基礎設施。然而,直到1986年集團化戰略的放鬆和農業的私有化,農業的生產水平和集約化才開始站穩腳跟。從那時起,湄公河三角洲已經成為世界上水稻和水產養殖業產量最高的地區之一,為越南提供了這些主食一半以上的對外貿易。

自1986年改革以來,越南政府對三角洲地區水資源管理問題的回應因幾個因素而變得複雜。首先,中央政府已經採取行動,將運河和其他基礎設施的維護成本轉嫁給省級和地方政府。

Source: Max Pixel (Public Domain)

2007年10月,越南政府發佈了一項新政策,從2008年1月1日起在國家一級免除灌溉費,以換取減少對營運和維護(O&M)的技術和後勤支援。這一政治決定對包括管理灌溉系統的農民團體在內的地方當局提出了挑戰,要求他們找到一種新的合作模式,以維持和改善其系統的營運與維護。其次,對水道和灌溉開發的控制已經從農業和農村發展部(MARD)的單一領域轉變為MARD和自然資源和環境部(MONRE)的共同責任,並建立了一個新的流域組織(RBO)結構。然而,對於水價上漲、生態多樣性喪失、省級司法管轄區無視自然邊界等問題,卻因為管轄權和資金上的矛盾,而削弱了協調解決方案。

雖然當代政策制定者和個人顯然面臨著與過去時代截然不同的經濟和生態條件,但以下三個部分我們會考察過去的具體特徵,即水環境的機械化方法,以國家為中心的區域管理計畫,以及國家與個人對災害的反應,是如何繼續在當代政策辯論中發揮作用。在更詳細地研究這些事件之前,還應該認識到,三角洲過去的環境事件與世界其他地區水資源歷史上有很多相似之處。

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大沼澤到法國羅納河谷或孟加拉灣三角洲,機械疏浚將該州公共工程管理局的管轄範圍戲劇性地擴展。在1930年大蕭條期間及其後,洪水等環境災難和對國家當局的抵觸情緒不斷上升,在此後的幾十年裡引發了此類公共工程項目的廣泛重新啟動。

湄公河三角洲從1945年到1975年發生的戰爭暴行在20世紀可能是獨一無二的,但定居者和國家當局之間爆發的暴行在其他河流三角洲和農業邊境並非不常見。下面描述的湄公河三角洲形成過程中的許多現象與其他河流三角洲有相似之處;然而,由於資源政治幾乎總是最終成為局部問題,本文考察了水資源管理的更廣泛趨勢如何與特定的環境和社會特徵相結合,產生繼續影響該地區政策的地方水資源管理範例。

(未完,待續)

原作者:大衛·比格斯、菲奧娜·米勒、黃珠泰

(本文摘譯自Bigges, D., Fiona Miller and Hoanh Chu Thai, “Making and Unmaking the Mekong Delta: Water Management i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Accessed on 10 August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