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緬甸的迪拉瓦 (Thilawa) 經濟特區工作的工人。圖片來源:REUTERS/Soe Zeya Tun/File Photo

湄公河流域諸國近年來爭相仿效亞洲大國經濟特區的經驗,帶動國家工業化、創造外匯、製造就業,確實讓一部分人的生活穩下來,也富了起來,這點無庸置疑。不過,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收入和財富,也為這些國家帶來了一些新問題,人們又是否準備好應對了呢?

筆者搜集了一批近年發表的相關研究報告,希望瞭解湄公河諸國工業化與近年經濟特區的開發。其中一份報告是由泰國亞洲理工學院和Mekong Migrant Network(湄公河移民網絡)共同進行的研究,旨在瞭解經濟特區裡打工人的待遇等情況。

研究員分別走訪了湄公河地區的四個經濟特區,瞭解當地工人的生活和就業情況。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例子是緬甸的迪拉瓦 (Thilawa) 經濟特區。

迪拉瓦經濟特區位於緬甸仰光以南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緬甸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也獲得了日本政府海外援助的支持。經濟特區的設立拉動了緬甸工業發展,但也突顯出緬甸尚待改善的勞工保障制度。一位成衣女工Su Su就指出,她由於請假而導致收入減少:

「我祖母去世了,所以需要請假。可是我的上班補貼卻扣減了5000緬甸元(約合3.66美元),是我每月補貼的三分之一,另外還扣減了一天的工資,即4800緬甸元(約合3.52美元)。」

另一位成衣女工Yu Yu則講述了她在工廠裡的待遇:

「我們原本有一小時的午飯時間,可是工資漲至每天4800緬甸元(約合3.52美元)後,午飯時間卻減至45分鐘。現在他們竟告訴我們只有15分鐘的用餐時間,其餘時間都要工作。我們就像囚犯一樣,工作場所就像監獄。漲工資後情況竟然變得更糟了。他們在監視我們,圍著我們打轉,每分每秒都在檢查我們的工作。」

也是成衣女工的Ei Ei則訴說了組織工會的難處:

「我們沒有自己的工會或類似的組織。如果我們有工會,那就好了。當我們有問題時,便不需要自己直接處理。如果我們可以委任工人代表,有問題時就可以由他們跟管理層交涉,這樣對我們更好。可是因為我們很多人都是來自鄉村,他們很害怕,所以沒有人願意做(代表)。他們即使在外面聽到什麼消息都很害怕,例如有一家在附近的工廠罷工。我們仍然很難找到自己的工人代表。」

經濟特區以外的勞工和公民社會組織也在支援工人,不過也有難處:

「政府只關心投資,不關心工人。現在經濟特區沒有任何仲裁機制,只有特區管理委員會在處理勞資糾紛,但過程困難重重。所以我們很難在處理個案中幫上忙。其中主要的阻力是我們與當局的溝通管道有限,即使工人是在特區內工作,我們想幫忙也難以處理。」

除了勞資糾紛問題,工人職業發展也欠缺政策配套支持。例如,一位受訪者說:

「我們需要自己學習,他們不會提供培訓。在午飯時間,我必須四處詢問誰會縫紉。那裡有人願意教我們,也有人不願意教我們。」

不過有些工人學習能力較快,已經可以教其他工人:

「我已經是第九級了(最高是十級),因為我知道如何縫紉,不像其他人。我不需要很多時間就能學會。他們只需要給我示範一次就可以了。如果其他工人做錯,我也可及時糾正。」

女工們很多時候需要兼顧照顧孩子和工作,比較吃力,時刻都感到要被辭退的壓力。她們都表達了需要支援的心聲。女工Yu Yu說:

「我從沒有聽過工廠有托兒所。如果有就好了,但我從來未有所聞。工人不能照顧自己的孩子。有些父母竟把子女單獨留在附近,令人吃驚。如果我沒有母親同住,我就必須辭職回家,但是這樣財務上就會有很大挑戰。」

女工Su Su也說:

「如果工人有孩子,她們會很困難,因為她們很難加班。如果她們與父母同住,還可以請父母幫忙照顧孩子。如果沒有,便要辭職了。她們的丈夫也要上班。有些孩子由她們的父母照顧,有些則交給其他親戚。」


下一篇筆者會介紹柬埔寨和泰國的個案,敬請留意。

(待續)


(資料來源:Jobs in SEZs: Migrant garment factory workers in the Mekong region, As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Mekong Migration Network, 2019. http://www.mekongmigration.org/?p=12858


--

關注 #全球化監察 發布的內容

🔎 網頁 www.globalmon.org.hk/

💡 香港獨立媒體 bit.ly/357BJjG

🗂️ Facebook bit.ly/3dVlfQN

🐦 Twitter bit.ly/3aIz8Qm

📱 WeChat ID: global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