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实证 0x01 | 对「非理性」的更精细观察
机缘巧合知道了「孟岩」以及他所写的「投资实证」系列,其第一反应是,这个想法真是妙到毫巅!将自己的跟投记录毫无保留地公布出来,并且每周做一次 investment memo 的回顾,既是梳理自己的投资业绩,更是用来记录自己对投资的新理解、体悟和反思。但从我的视角来讲,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投资记录,更是一场「行为艺术」,通过能够让任何人检测到的投资轨迹,来间接反映一个真实的人的变化。这是一本正在书写的动态小说,也是最为刺激的、随时可以被打脸的真人实战游戏。
本着对孟岩老师「投资实证」这个 idea 的认同,以及对他在 memo 中所记录的珍贵思考的感谢,我决定用真金白银去做出一定的支持。于是,下载了他已经离开但却耕耘了很久的产品「且慢」。出于 developer 先用小数据跑通流程、先用测试数据搞清楚游戏规则的做事方式,在午餐时随手购买了「且慢」上 500 元的基金产品,然后就继续吃饭,该干嘛干嘛去了。
到了晚上,我突然意识到,虽然只投入了区区 500 元(这个数目远不及以往一次性「几万 +」的投入,甚至这个数目不及我一个月的咖啡钱),我隐隐感觉到大脑中总是有一根潜意识的进程在思考关于「基金」的问题,关于它如何筛选、如何判定,以及如何挖掘到比今天所投资的标的更优质的产品。而我在 iPad 上阅读(电子书 + 公众号)的注意力,也会下意识地被引导到关于投资 / 商业的信息。甚至,我会对相关信息所涉及到的曾经只会一笔带过的「技术细节」萌发更多的「好奇心」与「集中力」。
是的,这种种现象和生理反应都在显示:我的 risk 相关的「应激性」和「非理性」已经不由自主地被调动起来了。
WTF!!!为啥区区 500 元就将自己的相关反应给调度起来了?!怎么说自己也是「几万 +」的玩家,要引起非理性的波动,再怎么样其数量级也得是 5 位数啊,再不济 4 位数也行啊,几百元的投入,不应该是极度的云淡风轻与毫无波澜吗?!为啥会有相应的激素反应?!这太 tmd 不合理了啊?!
似乎,我无意识地触碰到了划分「理性」与「非理性」的更精细的尺度界限。
人的「情绪扭曲」、「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不对称性,似乎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如果说,曾经有研究表明,人对「损失」和「收益」的心理反应比例是 1:5,那么,我的这次 500 元投入就激发 risk 应激反应的事件表明,它还远远被低估了。
这真是很有意思的情绪观察实验。曾经一直认为自己对「自我情绪」与「非理性边界」的了解应该是比较透彻的,似乎一直能够让自己维持在一个” 平和 “的状态。但如今看来,这不过是「观察尺度」过于粗糙的幻觉。
用个比喻来讲就是:如果我们想要去探究一把「橡皮筋弹弓」最远射程「力度」是多少(假设它被拉断的受力是 100N),我们尝试了 110N、120N、150N、200N,发现它们的射程都是差不多的 0 米,于是我们给出结论,这把弹弓的射程就是 0 米,并煞有介事地说,自己经过了各种梯度测试,其结果满足相当稳定的统计分布。
切换到我们的投资游戏,我们需要探索的是「多少金额」的投入能够让多少比例的「理性」发挥作用。我们投入 3 万、5 万、10 万、20 万,然后煞有介事地说,hmm,感觉自己在这些数值上头脑都相对清醒,这应该就是我「理性」的「有效区间」吧。而事实很可能是,我们早已超出了自己的「理性区间」,已经在「非理性」的区域进行各种挣扎。只是因为在「非理性 A」、「非理性 B」、「非理性 C」之间做无效比较,让我们产生了「理性区间」稳定 / 有效的幻觉。
而今天,出于 developer 测试的目的,我无意间触碰到了「理性弹弓」的有效受力范围,突然让我发现这个弹弓竟然可以射出去 10 米远,完全颠覆了我对自己「情绪 / 人性 / 理性」的认知。整个原有的「参考体系」因为有了这个新的样本值的出现而开始瓦解。
如果我们将「非理性」比作类似于兴奋剂的「毒素」的话,曾经的「几万 +」的投入,其实已经让自己进入到了「癫狂」的状态(只是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这就是正常的「理性」状态),根本无法做出清晰而正确的决策判断。而现在突然摄入了适量的、身体可承受的剂量,就像喝了一杯浓郁的咖啡,自己不仅不会被毒素所侵害,反而会因此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对投资 / 商业材料的学习集中力,这才是真正的「理性区间」所应该具有的样子!
由这样「微小的投入」就引发「risk 应激反应」的可不仅仅只有我自己。当我将我自己的故事告诉给一位 Byte Dance 的朋友时,她告诉我,她在自己的同事那里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这位朋友的同事曾因为基金的大涨大跌而搞得情绪紧张,时不时地组队讨论、发泄被涨跌搞得烦乱的心绪,最后实在是受不了在 1 年后割肉出局。
重点来了,这些 Byte Dance 的小伙伴们投入了多少资金,以至于将自己的生活搞得如此动荡不安呢?答案是,不到 2000 元。考虑到 Byte Dance 小伙伴们的薪水收入和日常聚餐的花销,大家应该可以自行脑补出这个故事的夸张程度。
举出我自己和 Byte Dance 小伙伴们例子,其 point 在于:我们虽然早已知晓「非理性」和「理性」之间横亘着一条「警戒线」,但或许我们不清楚的是,我们往往极度高估了这条「警戒线」的位置。甚至,你以为 4 位数已经是对这条「警戒线」的极度冷静的低估了,可「现实的生理反应」往往会给出令你大跌眼镜的「更低」值(恰如再怎么阅人无数,见到漂亮的女士,依旧会心跳加速)。
如果你也不相信自己的「非理性阈值」可以是如此之低,那么,你或许也可以从 100 元、500 元的基金投资(如此低额度,必然无法购买股票,只能从基金入手了)开始尝试,用这「几百元」去观察自己的生理反应,看看自己是否能够做到一流投资大师的行为准则:不看收益、不关心收益、对任何的波动与信息毫不介意。你大概率会惊讶地发现,你以为的这种小额投入,竟然能够以极度扭曲的非对称性去占据你所有的心智。
由此你或许能发现,以往成百上千倍的资金投入境况,其实是直接让你走入了崩溃的「非理性区间」,而不是具备良性循环的「理性区间」。因为你以为的小额投入,早已在事实层面超过了你的理性承受范围。你会可耻地发现,那微不足道的「几百元」,竟然真能让你产生非理性决策的心智与情绪。
人性,是多么的脆弱啊!
当然,我们同样可以正向地去「善用」这样的情绪非理性。为了让我们能更有集中力地去学习商业和投资的知识,我们其实只需要将几百元投入到不确定性的市场。这个「投入」行为本身,就足以唤起你对商业 / 投资的所有敏锐度,足以让你调动起身上的荷尔蒙全力扑在相关材料和市场的学习上。这绝对是比咖啡因优质得多的提神醒脑的佳品。
最后放入这张荒诞可笑、但却发人深省的 500 元投资「打脸图」以作纪念(「写文」时间同「截图」时间相差 1 天):
你无法用「正确」穿越时间,因为「打脸」总是不可避免,你只能通过「真实」来穿越时间。
仅以此,作为「打脸系列」的开篇。
近期回顾
《简评:「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不同到底是哪里不同》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或分享,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