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判孙大午,中国离工商文明有多远?
如果不出意外,孙大午将不得不在监狱坐满18年,这对已经68岁高龄的他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这可能是孙大午最大的悲剧。但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中国工商社会的悲剧。
中国要走出历史三峡,或者说中国百年转型,经济上的奋斗方向是什么?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即国家的工业化,过去的标准答案一直是这么说的。
但这答案并不准确。仅仅工业化是不够的,还有个什么样的工业化的问题。有斯大林式的工业化,有欧美式的工业化。因为这点没想清楚,中国百年工业化之路并不顺,至少在1949之后的三十多年,都搞成了斯大林式的工业化。最终走不下去了,才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改开。工业化仍是改开时代的主题,但工业化之外,多了一个市场经济,工业化加市场经济,这才是改开时代跟前三十年、跟斯大林式工业化的根本分别。中国这才越来越跟欧美式的工业化接轨,逐步走上现代化的正途。
这就是说,所谓现代化,从经济角度讲,必须是工业化加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缺位的工业化,国家控制资源,控制一切,不过成就一个现代工业武装到牙齿的全能的利维坦罢了,而绝无自由可言。这样的伪现代化且不谈其必然失败,就算侥幸成功,也只会是人类的噩梦。市场经济的人文意义由此凸显。有了市场经济,按市场配置资源,民间力量才会成为市场主体,社会的发育才有可能,自由才有可能。
这就是说, 必须市场经济主导,才可能走向自由社会。而市场经济是什么呢?是以自由企业为基础,围绕着自由企业展开的商业、贸易、金融等一整套经济秩序。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因此一定是工商社会,一定会跨入工商文明阶段。
这就是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化学作用。它不是一般地提升一个国家的经济形态,而是整个地提升文明形态。放眼全球不难发现,所有现代文明国家,都跨入了工商文明阶段。这即意味着,工商文明构成现代文明的内核,没有工商文明,一定不配称现代文明,在文明形态上一定处于前现代,一定是没有出路的。
话题似乎说远了,但其实不然。要理解孙大午的追求,要理解孙大午之于当下中国的意义,要理解重判大午的严重社会政治后果,必须从这角度切入,才可能更精确,更接近真相,更能把握问题的实质。
这无疑主要因为,孙大午是当下中国工商界最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单就企业体量而言,他当然谈不上最重要,但如果谈到工商人士的阶层意识,谈到工商人士的责任感使命感,谈到对工商文明的追求,尤其为这种追求所付出的个人代价,举国之中,恐怕没有超过孙大午的。说其最重要,决非夸张。
篇幅所限,这里不可能详尽列举孙大午的思想和言论。仅此一点即足以证明:中国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家能像孙大午那样,不是把自己的企业主要当作赚钱机器,而是主要当作自己社会理想的实验室,工商文明的实验室。
其最重要的实验,则是劳资共和。
要“劳资共和”,首先必须“节制资本”,不是外部强加的节制,而是资方的自我节制。这一方面体现于企业制度安排即所谓“私企立宪”——通过虚化所有权,实现资方的自我限权,实现私企所有权跟经营权分离。另一方面,体现于孙大午及其家族的生活方式。虽占股最大,但从不分红,盈利都用于企业发展,孙大午及其家人只靠工资吃饭。而其工资和职务消费,均有严格限制。所以孙大午和家人没法大手大脚。名义上的亿万富豪,过的是彻头彻尾的平民生活。
靠工资吃饭,就是靠打工吃饭,靠劳动吃饭。所以,作为资产阶级而且可能属于大资产阶级的孙大午及其家人,同时也属于劳动阶级。他的大公子贵为公司领导,照样每天披星戴月,忙到连家和孩子都很少顾得上。而且,因为孙大午在公司推行民主选举,他的孩子们并不因为血缘就注定做公司领导,必须努力,必须勤勉,尤其必须审慎。审慎到什么地步呢?孙大午及其家人,没有谁向海外转移资产,几代人不在大城市买房置业,全都住在企业里。这种审慎,这种自我节制,在企业家群体中,简直是凤毛麟角。
比常人付出更多,比常人更苦,但未必比常人得到更多。但孙大午不以为苦,乐在其中。这只能说明孙大午另有所求——这追求不是赚钱,而是纯粹公益层面的、精神层面的,如他自己所说:“我有乌托邦情结。”这乌托邦,即是“劳资共和”乌托邦;他的大午集团,其实是“劳资共和”实验室。其全部精义,孙大午在法庭最后陈词中,有过最好的阐释,即是:“虚化所有权、夯实所有权,把家业变成企业,把企业变成事业,我们把企业变成了不死的社会。”
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个企业家办社会曾获极大成功:张謇之于江苏南通城,卢作孚之于重庆北碚城。孙大午跟张謇卢作孚异曲同工,也是一人一城,在蛮荒的北方农村,在一块产权不明晰的土地上,硬是从无到有,干出一座面积达0.3平方公里的乡村都市,干出一个劳资共和实验室。没有孙大午,这一切不可想象。从无到有干出一座乡村都市,张謇和卢作孚做到了,但是干出一个劳资共和实验室,则连张謇和卢作孚都不曾做到,甚至不曾想到,在中国工商史上堪称前无古人。跟孙大午有过交往的朋友都知道他的骄傲,为此他也招致一些批评。但客观讲,孙大午确有其过人之处,他的骄傲并不是没有理由。
“私企立宪”、“劳资共和”,孙大午为之付出毕生心血,也为他平生所最看重,以至于容不下质疑和批评。多年前他就曾向笔者谈到学术界一些朋友的质疑和批评,很生气。这固然难免偏执之嫌,但也可见他对“私企立宪”、“劳资共和”之钟情,以及他在这点上的孤独。他是一个孤独的探索者,不仅他的很多学者朋友不理解,甚至他的同事、他的家人,都很难理解。但他并不后悔。在其法庭最后陈词中,他仍把这当作最得意的作品来宣扬,坚信“经得住历史的考验”。但他也承认,他“只完成了一半,还没有完善。”这时他应该已经意识到,自己将被重判,以后“可能没有机会了。”无限惆怅之余,只能谆谆嘱咐同事和家人:“还需要你们去探索”。绝境之中如此念兹在兹,有如政治遗嘱,读之令人伤感。
孙大午之被重判,据说因其八个罪名。但其八个罪名法律上能否成立,律师团在法庭上的滔滔雄辩,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已。孙大午之获咎、之被重判的真正原因,倒是北京的多维新闻网讲了真话。一审宣判后,多维新闻网立即发布题为《“愚蠢”的孙大午》的评论文章。文章主要参照孙大午法庭最后陈词,对其“劳资共和”实验室有如下分析:
1、孙大午以企业办社会,按照自己设想的“宪制模式”,通过自下而上的选举打造颇具规模的“小王国”,有没有错?看起来似乎没有问题,但无论如何,“它的存在不能抽离开中共的社会管理体系,更不能与这种官方体系发生摩擦,否则便破坏了中国在全国管治权威的统一性,对‘秩序’形成了潜在的挑战。”“可悲的是,孙大午至今都没有意识到他所建立的大午集团已经并非一个经济组织,更没有意识到他对中共政权安全产生的‘冲击’。”
2、孙大午有他现实的一面,但更有他理想的一面。他对中国政治、对社会问题、发展模式,有一套自己的认知理念,包括政治上自下而上选举、去权力中心化,以及经济上的乌托邦或者桃花源式的共同富裕观念。这种“大逆不道”的理想,从其在经营大午集团之外的一些“出格”活动中即能寻找蛛丝马迹,在北京看来才更危险。
据此,多维新闻网最后断言:孙大午的悲剧“是一个异见者的悲剧,而不是一个民营资本家的悲剧。”真可谓画龙点睛。孙大午案之画外音即非法律因素,已然和盘托出。
但完全否认孙大午的悲剧是一个民营企业家的悲剧,恐怕也有失武断。毕竟,孙大午的理想,孙大午的事业,即孙大午之“劳资共和”实验,跟他的民营企业家的身份、履历,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不是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这一切均无所依托。所以,归根结底,这仍是一个民营企业家的悲剧,只是,不是一个普通的民营企业家的悲剧,而是一个有情怀、有梦想、以工商文明为终极追求的民营企业家的悲剧。显而易见,“劳资共和”只会是工商文明才有的元素。孙大午以其整个企业做平台,倾其毕生心血尝试“劳资共和”实验,这才是其与现实政治冲突的全部原因,也才是孙大午的全部原罪所在。这冲突,这原罪,其实是工商文明与现实政治的冲突,其实是工商文明在当下中国的原罪。重判孙大午,雄辩地证明了中国距离工商文明这一当世主流文明到底有多远,同时雄辩地证明了中国文明转型之何等艰难。
但即便在自由派中,孙大午也有很大争议。最大争议,是他拒绝移民,拒绝资金转移国外。一些人对此完全不能接受,斥其愚忠,斥其对中国现实政治抱幻想。这些人根本不懂,孙大午是一个本土型企业家,大午集团是本土型企业,其成功的主要元素,无非是扎根本土,扎根父老乡亲。犹如一棵参天大树,愈是傲然挺立,在看不见的地下扎根愈深,对故土、对父老乡亲在利益、情感、文化上的依赖也就愈深,根本不可能走得开。人可以走,钱可以走,但企业没法走,事业没法走。而对孙大午来说,钱算什么呢?个人的小日子算什么呢?企业才是他的命,事业才是他的命,“劳资共和”实验才是他的命。企业垮了,事业完了,“劳资共和”实验终结了,自己跑到海外当寓公,享受风轻云淡,这么做还是孙大午么?他会瞧得起自己么?会原谅自己么?以他的性格,与其委身他乡,宁可在自己的土地上倒下,宁可在自己的土地上粉身碎骨。换句话说,他是一个建设者,一个探险者,其生命的全部意义,都在于探索工商文明,建设工商文明,以此为未来中国探路。与其说他是拿企业做实验,不如说他是拿自己的全部生命做试验。何其悲壮。最终为现实政治所不容,最终获重判,于他应非意外,可称求仁得仁吧。但无论如何,作为建设者、探险者的他,居然那么孤独,以至于两边获咎,这多少还是不免悲凉意味。这或许是作为一个建设者、一个探险者之于当下中国,不可避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