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保张文宏过关的不是舆论,不是复旦,而是党国,这是事实。但纵然如此,也仅是部分事实。事实的另一面是,攻张的也是党国,只看到保张的背后是党国,看不到攻张的前台背后也是党国,看不到张文宏事件的复杂性,可见政治幼稚。

另,张的发言的价值,主要在其专业性、公共性。于他来说这就够了,这本身即有力量,这本身即为公众急需,而且这也符合张的身份。如果对此不满足,不屑,而要求其逾矩,要求其为所谓异议人士,则何其狭隘。

应该承认,政治上对垒的两造之间,还有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灰色地带,这就是社会。在这中间和灰色地带即在社会之中,专业的和公共的力量举足轻重,从长远看,甚至是基础性的。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海不弃涓滴始能成其阔。中间地带、灰色地带即社会任何积极的变化,都弥足珍贵,都应该鼓励,而不能因其不逾矩而冷眼之。因其不逾矩而冷眼的人还真不少,尤其在外国微博上。这不仅狭隘,而且傲慢。如果这种格局,能成什么气候?

张没被打倒,肯定是好事。说明攻的一方纵然来头不小,但其能耐其实也有限,并不能横扫一切。但这好也有限,因为张之保下来并非没有代价。这代价不只是他个人的,更是公共的、公众的。可以肯定的是,以后再听不到他率性的发言,尤其共存论他是再不敢说了。不只是他很大程度上闭嘴或言不由衷变相闭嘴,类似他那样的专家,公共领域都很难再放胆直言了。颟顸的一方因失去专业力量的制约,将更肆无忌惮。公共利益将因此蒙受更多损失。

这就是当下中国的写照。相持,僵滞,沉闷,令人烦躁。但再烦躁,还得冷静,还得看到现实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