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偉恆(歷史碩士)

約1599-1600年,澳門耶穌會學院院長李瑪諾為了準備禮物獻給中國皇帝,特意從羅馬寄來一幅聖路加式「聖母抱子像」(下稱羅馬像)到澳門,再作為禮物之一送給萬曆。耶穌會這個看似平凡的歷史舉動,其實背後蘊藏了許多學問。

學者陳慧宏最新研究《從耶穌會的羅馬聖母聖像看中國聖母的特質及其世界史脈絡》,就嘗試從羅馬像入手,向大家講述聖母信仰傳到中國後,如何被解讀與在地化,變得「具有中國特色」。

羅馬大聖母堂聖路加式聖母聖像(Image: 陳慧宏論文)

羅馬像大約在6-7世紀由拜占庭傳入羅馬,相傳此像為聖路加在會見聖母時為其寫生而來,所以被認為是最傳神之作。此外,聖像也被視為具有神蹟的功能,有些教徒更會向聖像朝拜,可見聖像並非單純為一幅畫,在教徒心中或多或少有一定「神聖性」。

1569年,作為聖母信仰堅實推動者的耶穌會向教宗請求複製羅馬像,這個請求令羅馬像陪隨耶穌會在全球的傳教活動而傳播到世界各地。李瑪諾很有可能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藉由呈送羅馬像給中國皇帝,推廣聖母信仰。

羅馬像在天主教於中國的傳播史中有重要的意義,不僅因其是最早有文字紀錄傳入之聖母像,還有背後隱含的文化意義。1901年,中國西安發現了一幅「西安像」,這幅畫像充滿中國色彩,但整體構圖與羅馬像是一樣的。

陳慧宏表示西安像顯然是仿製羅馬像而成,其中聖母聖子被換上中國傳統的服飾(而非歐洲)是一種在地化的表現(不只中國,世界不同地方都會為聖母換上自身傳統服飾),但有學者因而認為西安像不是一幅聖母像,而是觀音像。由此,陳慧宏進一步思考一個複雜的問題:聖母在中國在地化的過程中,似乎與觀音發生了碰撞,彼此都為對方產生了影響。

西安像(Image: 陳慧宏論文)

聖母信仰與觀音信仰如何影響對方前,有必要先簡略說說聖母與觀音各自所代表的宗教意義。在天主教教義,聖母象徵「貞潔」、「無原罪」;而在佛教經典中,觀音救苦救難的形象尤其突出。

乍看下聖母與觀音各自的宗教角色似乎沒有重疊的地方,但陳慧宏引用其他學者的研究,指出觀音抱子很有可能受到聖母抱子的影響,因明朝以前很少有觀音抱子或小孩子在觀音旁邊的畫像;此外,聖母在中國有「賜子」這個獨特的功能,很有可能就是受觀音影響。

說回羅馬像,當萬曆皇帝收到羅馬像後,他就將畫像轉送給對宗教圖像相當虔誠的母親——李皇太后。這位李皇太后不單純是一位皇太后,還是一位富有神奇色彩的人物。

相傳李皇太后多次在宮中遇上蓮花忽開的異像,又曾在夢中獲得觀音寶典,死後更被萬曆尊為「九蓮聖母」。九蓮聖母後來被白蓮教等秘密教派納入自身的信仰體系,成為秘密教派重要的神祇。明朝後期秘密教派與天主教一同被官方視為異端,根據耶穌會紀錄,雙方呈對立關係。

不過學者田海就表示天主教與秘密教派在中國存有廣泛的互動與挑戰,例如明末杭州與閩北就有秘密教派的信徒轉信天主教。簡言之,天主教與秘密教派之間的關係相當微妙,肯定不是只有對立這麼簡單。而化為秘密教派聖母的李皇太后收到一幅天主教聖母畫像,無疑為這段歷史增添不少趣味。

耶穌會送給明朝萬曆皇帝的羅馬像複本已不可見,現今只有兩幅約為同時期的東亞複本,一幅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另一幅則藏於澳門聖若瑟修道院。這不禁引起筆者的好奇,當歐洲向中國傳播聖母信仰,素有「天主聖名之城」美名之澳門似乎扮演了某種橋樑角色,符合大眾對於澳門自古以來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想像,可惜這個討論超出陳慧宏所研究的範圍,沒有作更深入的說明。

澳門聖若瑟修道院之聖母抱子像(Image: 陳慧宏論文)

說了這麼多,其實都為了講述當作為西方女神的聖母來到中國,受到了那些中國文代影響,成為具中國特色的聖母;同時又如何影響中國文化,令某些中國文化染上西方特色。雖然這個課題仍然有很大的空間給人探討,但陳慧宏仍嘗些拋磚引玉,指出羅馬像約1580年傳入印度、1603年傳入衣索比亞,不過當地仿制品多與宮廷關聯,相反中國多與民間關聯,以此進一步將中、西兩方聖母的比較擴展成全球各地的比較。

最後,筆者也拋磚引玉一下,記得多年前曾參與「嘉模講壇」,有學者(真的忘了)就根據路環聖方濟各教堂聖母畫像,指出這幅聖母抱子像可能受到媽祖(天后娘娘)的影響,是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證明。陳慧宏的研究都聚焦聖母與觀音兩位女神上,但有沒有可能聖母在中國化的過程其實與多位女神有所交集(如媽祖)?歡迎留言發表你的看法。

路環聖方濟各教堂聖母畫像(Image: 平心而論)

#文章篇數:4️⃣5️⃣


✅【在帝國邊陲講故事】的故事:

https://macaology16.com/what-is-empire16/

✅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aca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