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1月6日舉行2020年總統大選結果認證,部分總統特朗普支持者闖入國會大樓,並與警方爆發衝突,儘管騷亂在較短時間內平息,卻也釀成5死的慘劇。美國與各國領導人以及輿論紛紛譴責暴力,同時也不約而同地熱議:高舉「自由、民主、人權」大纛,並以世界領袖自居的「美國民主」為何變成這樣?更有甚者,尤其在華人世界中,不少聲音還將此次美國國會佔領事件,與2014年台灣的「太陽花學運」,以及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時期,部分激進青年不約而同地佔領立法機構的場景做類比,並以道德制高點的姿態,意有所指地批判對方在「暴力」議題上持有「雙重標準」,因而引伸出一個值得進一步討論乃至省思的邏輯悖論方面的問題。

3場議會佔領事件可以類比嗎?

首先,就是否可以將美國、台灣、香港3場部分民眾闖進立法機構的激進事件類比,本身就存在難以得出結論的爭辯。正方認為從示威者行為的非法、暴力、挑戰公權力等性質的相似性而言,自然可以類比,甚至進而將三者相提並論;然而,反方則認為三者的動機、目的,以及社會的反應大不相同,不應草率地放在同一個平台來一起討論,否則容易失焦。

本來,該場爭論倘若只停留在支持或反對將三者類比的層面上,可歸為學術問題來討論即可。重點是當爭辯的一方把對「暴力」的態度引入該場爭論時,結果卻導致爭論淪為政爭的手段,而無法軟着陸。我們看到的是,熱中於類比的一方,為了維護其政治立場的正當性,傾向將「支持類比」的自己與「反對暴力」的立場相連接。持如此立場的,包括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含2014年主政時期的總統馬英九與行政院長江宜樺),香港建制派、藍絲支持者也傾向此立場,北京官方譬如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的言論也屬於此類別。

然而,此派之間也只是根據自己的政治利益所需,而選擇性地「走在一起」,他們之間也是矛盾重重。譬如國民黨把「太陽花學運」時期台灣學生佔領立法院乃至行政院與此次美國國會佔領事件直接相提並論,目的是為了批評民進黨持「雙重標準」(反對美國的暴力,卻支持太陽花),而非他們自己也標榜和信仰的「自由、民主、人權」等西方價值。別忘了國民黨是支持香港2019年以來的「反修例運動」,並與民進黨等於2020年5月聯袂在立法院發表共同聲明,反對北京強制地在香港實施國安法之舉措。從北京的角度看來,國民黨在批評民進黨「雙重標準」的同時,自己也存在「雙重標準」問題。

至於北京,由於對美國、台灣、香港三方過去幾年分別發生的民眾佔領立法機構的暴力行徑,一律抱持否定的態度,因而在「雙重標準」問題上似乎最無矛盾。然而,32年前將軍隊的坦克駛進天安門廣場的所展示的場景、建政以來尤其前30年的歷次政治運動包括「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反右」、「文化大革命」中所發生的「國家暴力」,卻也一直為世人所詬病。因此,一方面理直氣壯批評美、台、港的議會佔領暴力事件,卻不允許人民討論這些「國家暴力」的歷史,也被視為同樣存在「雙重標準」的問題。

「暴力」容許「雙重標準」嗎?

另一邊廂,部分「太陽花」或「反修例運動」的參與者並不認同將三者類比或相提並論,所持的最大理由,是香港、台灣的佔領事件,其動機具有「民意」的支持背景。即太陽花的行動是「為了阻止國民黨憑藉其國會多數的優勢,缺乏程序正義地欲以『30秒』強行通過備受爭議的《兩岸服貿協議》」;而香港「七一佔領立法會事件」則是「為了反抗特區政府無視200萬人和平遊行,而一意孤行堅持不撤回修例草案」。此外,共產黨當年在「人民的選擇」下以武力奪取政權的歷史,也常被拿來討論和比較。究竟是否其動機只要得到大多數人民的理解或民意支持,就可以使用暴力?三者之間的符節之處,如何得以清楚釐清?

根據人類的歷史經驗,世人對歷史事件的是非評價,大多基於其動機與結果的綜合判斷,儘管其中對一些爭議事件也一直存在意見紛呈的現象。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甘地所倡導的「非暴力」精神,卻也逐漸成為戰後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價值與共識,亦影響世界上的眾多抵抗運動。誠然,由於台灣與香港所處的政治與社會環境大相異趣,導致「太陽花」與「反修例」的立法機構佔領事件的處理方式截然不同,然而暴力與正義的界限究竟如何,暴力與民主精神之間的矛盾如何理解等,卻也是繞不過去而成為現代社會持續討論的課題。

誠然,「面對『暴力』不應該有雙重標準」,此應成為人類繼續追求的普世價值。話說2021年1月7日華春瑩在其本人主持的例行記者會上,嘲諷美國政客譴責國會山莊的暴力事件,卻對香港2019年的事件視為「亮麗的風景線」,將暴徒視為「民主英雄」,是搞「雙重標準」。經過查證,記者與華春瑩所引用的表述,是來自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的言論,不過當時並非討論香港的「反修例事件」,而是就來自麻省的民主黨籍聯邦眾議員吉姆.麥戈文(Jim McGovern)所展示的一幅香港市民紀念「六四事件」而舉行燭光晚會的畫面,有感而發:「謝謝你展示香港正在發生的事情的圖片,因為這是中國唯一可以說話的地方。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美麗風景。」華春瑩得意自信的「亮麗的風景線論」,因而被批為「移花接木」的「失言」。

由於每個人乃至每個團體都各自抱有自己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因而對事物的判斷,出現持「雙重標準」的現象比比皆是,不限於某個國家的個人與黨派。基於價值判斷而「選擇性」地運用「雙重標準」,固然不值得鼓勵。遺憾的是,現實裏所出現的「雙重標準」的使用,卻往往淪為批判對方,以及正當化自己行為的工具,而早已失去了自省的功用。筆者以為後者才是應該值得推崇的善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