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疏導市區的密集環境,及更有效地應對香港長遠的人口增長問題。政府自七十年代初,始睿意籌備及開展新市鎮發展計劃,以平衡區內的房屋供應、經濟活動及康樂服務設施為發展原則,建設一個自給自足的均衡社區。自新市鎮發展計劃推行以來,共有九個新市鎮相繼落成,當中包括第一代新市鎮:荃灣、沙田及屯門;第二代新市鎮:大埔、粉嶺/上水及元朗;第三代新市鎮:將軍澳、天水圍及東涌。

元朗大馬路 (Sony A7III)

作為第二代新市鎮之一的元朗,規劃藍圖以青山公路地段、元朗舊墟及新墟為發展樞紐。土地用途主要集中於住宅發展,整體公私營房屋比例約為 2:8 ,各類高密度的大型公共屋邨與私人住宅項目依市中心範圍向郊野邊陲地區遞減興建。至近年,發展商因應元朗獨特的鄉郊環境及有關的土地限制,因地制宜地在區內近郊位置發展具管理規模的屋苑式村屋,打破原有簡樸疏落的鄉郊面貌。

YOHO MALL 與周邊的高尚住宅項目 (Sony A7III)

追溯元朗早期的經濟活動集中於青山公路一帶,即區內居民慣稱的元朗大馬路之上,街舖與商廈沿公路兩旁興建,配合便利到位的公共運輸網絡,自然而然地成為區內人流匯聚的生活消費集中地。然而,隨着元朗鐵路站周邊的高尚住宅項目之相繼落成,連帶大型購物商場 YOHO MALL 的翻新與擴展,逐使區內中心地帶從原有的發展區域遷移至元朗鐵路站一帶。

為了秉承新市鎮自給自足的發展原則,元朗在規劃上選址以北面為工業區,設立元朗工業邨及東頭工業區,為區內人口提供就業機會,實踐原區工作的理想願景。奈何,理想與現實卻總有落差。事實上,不少元朗居民仍需面對每天的跨區工作,承受日復日的長途遠征與額外的交通開支。雖說,隨著新界西北地區的發展愈趨成熟,元朗的對外交通亦得以日益完善。然而,現有的交通配套卻始終不足以應付新界西北人口的需求,有限的交通運輸資源重疊在屯門、元朗及天水圍,這三個高人口比例的新市鎮,以致交通承載量不勝負荷,是為新界西北地區交通擠塞的癥結所在。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於二零二零年公佈的《香港統計月刊》之數據顯示,現時元朗的區內人口接近六十五萬,較二零零一年的四十五萬人口,增長近四十三個百分點,是十八個區議會分區中,人口比例排名第二的區分,反映元朗地區人口在近二十年間的增長迅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元朗南擴展計劃的開展,持續增長的人口務必為社區承載量帶來挑戰,導致社區資源分配失衡的情況出現。


超出預期的文字篇幅,如無意外下篇將會以圖片為主。


相關連結:

規劃處:元朗 — 規劃宜居新市鎮專題報告

《香港統計月刊》2020年9月— 專題文章:2019年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香港人口概況

2011年人口普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