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無明》:過去的不幸記憶是無形的人生枷鎖
中文名稱:《一念無明》
英文名稱:《Mad World》
上映時間:2016年
國家名稱:香港
類型:劇情
導演:黃進
編劇:陳楚珩
演員:曾志偉 / 余文樂 / 方皓玟 / 金燕玲
前言
香港電影《一念無明》想要描繪的主題很多,家庭關係是最明顯的主軸,然後是社會群體對於精神病患者的不友善,以及現實環境對於生活種種的壓迫感。整體而言,情節聚焦在父子之間的相處,再從中連繫到過往記憶的不幸畫面,藉由今昔交互糾纏的意象,構築人性意識的消極面與負罪感。值得關注的是,片中家庭關係的三位角色——曾經拋家棄子現任貨車司機的父親、身心皆病的母親、失業患躁鬱症的長子——各自詮釋的演技十分精彩,將無奈、失望、茫然與不甘心等情緒各自演出了獨有的味道,可以說《一念無明》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角色的精湛演技烘托了主題概念的發揮。不過,內容塞入過多主題,有難分主從且急於說盡導致焦點失散的缺失。
從陌生到熟悉的父子情
電影一開頭,就顯示出阿東與父親海哥之間的疏離關係。父子見面,沒有關心的話語,沒有熱情的擁抱,只有陌生的對視與客氣的行為。父親海哥將阿東看做不定時的未爆彈,深怕現實環境的種種變化導致阿東情緒無法控制,讓躁鬱症的表現成為傷害他人也傷害自己的利器。在父親海哥發生一場車禍之後,父子之間產生一場言語衝突,各自將彼此暗藏的真心話脫口而出,透過這場衝突的象徵,讓父子二人對彼此都有了深一層的認識,翻轉命運的契機在此出現。這裡必須說,「自省」不是讓人原地踏步而沉溺在過錯中,而是從檢討開始蓄力激發勇氣踏出向前的那一步,更自己變得更好而不再犯錯,或者說培養負責的勇氣,面對問題,解決困境,才是我們面對生活光明正大呼吸的關鍵態度。回到電影情節,父子衝突過後,一場阿東揹著父親海哥上樓的畫面,父親海哥嘴中不停說著當年勇的獨白,這才進入到父子像是家人般的熟悉感。值得注意的是,阿東不願母親去養老院的心態,對比最後父親海哥不願讓長子阿東回到精神病院的堅持,兩相對照,值得細細玩味。
多數決原則:正常與不正常的定義,其實是數量決定結果
阿東其實是一名非常孝順的長子,不願送生病的老母親進養老院,甚至為此還跟未婚妻珍妮發生爭執,卻也因此給予自己過多過重的生活壓力,慢慢向崩潰的深淵前進。其實,阿東與世界格格不入的原因就在思維過於單純,甚至變成固執。阿東以為良善就是做人的原則,可惜,事與願違,他面臨的是一次再一次的打擊,像是母親隨意對他發洩自己的怨恨,又像是未婚妻無法理解他的孝心與失業的壓力。整體而言,阿東,才是被自己良善傷害最深的人,
阿東一被貼上精神病患的標籤,就注定撕不下來,只是,這個標籤應該貼在他的身上嗎?試看《一念無明》一場阿東朋友的婚宴,賓客只顧交相討論與錢相關的話題,沒人在意台上新郎新娘正在發表的感言,只有阿東仔細聆聽,阿東忍不住上到舞台說話,面對舞台下眾人指指點點的聲音,真摯回應:「對,我是有病的,我剛剛從精神病院出來。醫生說,我病發時會漠視別人的感受,但我仍懂得尊重別人。」這句話不禁讓我們思考,誰才是真正的病患。當詮釋權交由群體定義時,往往在私我的慾念中難見真正的正義。檢討他人很容易,檢討自己卻是難上加難,甚至連檢討的想法都不會出現,這才是精神病的病根。
值得注意的是,電影中有一位被戲稱為「余先生」的小男孩,坐在頂樓天台拿著花盆說話:「你要懂事,要往高處走,不讀書怎能往高處走?你要往高處走。」這個畫面令我印象深刻。阿東的弟弟阿俊,是赴美讀書的高材生,是全家的希望,的確往高處走了,而且連回頭都沒有。兩相對照,諷刺意味十足。人類總是不明白人生真正的幸福與快樂,其實不在名與利的身上,而是陪伴與相知相惜的對待。可惜,社會的集體無意識將誤讀的觀念一代傳一代,即使不了解根源精神,也深信無疑地成為畢生信仰的圭臬。正常嗎?
結語
我個人覺得,「尊重」很重要,無論對象是誰,包括自己,都要懂得尊重。做人若是失去尊重,就像不懂禮貌,缺乏禮儀的個人與群體,都有可能成為言語或行為傷害下的受害者,甚至成為加害人。此外,犯了過錯,「負責」的態度不是沉溺在過去的記憶抱著負罪感生活,而是改變錯誤,積極地彌補過錯,讓過去不幸的憾事不再發生。人類太喜歡悲劇帶來的滿足感,好像越是走不出陰影越能得到同情的眼神,在同情中越能獲得諒解,再從諒解中判自己無罪釋放。別傻了,負責不是為了將罪業消除,也並非獲得原諒就以為罪惡不在,而是更加用一輩子謹慎的態度面對生活,並且用說真話的勇氣讓自己光明正大的演繹人生,這才是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人生,別依賴他人的認知而活著,要先認識自己且堅強自我的意志,若是無法做到自省的工夫,就算成為悲劇中的角色,又有甚麼好埋怨。自己不努力,別人為何要為你的人生負責並伸出援手。不是嗎?
題外話
家庭教育,勝過學校教育,是孩童成長中發展人格的重要關鍵。往往家庭的不健全會影響孩童心靈上的破綻,可能孩童將過錯歸結在自己身上而產生某種自虐式情緒,可能孩童因為缺乏某種關愛而萌生某種變態式的慾望。我所說的不健全並非單親家庭的意思,而是對於孩子的陪伴與相處是否有足夠的尊重與引導,而非命令式的控制與霸道的施壓。孩子在幼兒時期潛意識的學習力會積累一切經驗,在長大之後不知不覺復刻潛意識裡的言語和行為模式,許多家庭悲劇與社會犯罪行為大多由此根源意識而來。因此,家庭教育絕對是人類發展心智的根本基礎,不要再將責任全權推卸給學校,不要再只享受性愛做人而過程,而忽略誕生新生命後基本教養的「做人」責任。
2021.07.26 初稿,讀雨居書房
2021.07.26 首發,方格子
2021.09.16 分享,馬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