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什麽選擇單身獨居: 讀<單身社會>
前幾天跟一個好久沒聯係的國内老友聊天, 說起當下的狀態, 都感慨說自己估計大概率會孤獨終老了. 不過並不感到焦慮或是迫切想要改變, 反而是真的覺得這樣的生活狀態很好, 可以自由支配時間和空間, 可以專注于自己想做的事, 不必為家庭責任和伴侶關係煩惱, 我們甚至都提到等年歲大了真的滿身病痛時就選擇安樂死 (加拿大反正也合法化了). 正好這幾天在讀美國作家Eric Klinenberg的<單身社會>, 從中也讀到不少很有意思的東西.
這本書的英文原名為
作者首先從社會文化層面分析了爲什麽會出現"單身社會"的崛起, 一方面, 女性的地位在不斷提高, 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得以接受高等教育和進入職場, 她們步入婚姻和生育的年齡也在不斷推遲, 很多女性已不再將建立家庭和養育子女作爲人生的第一要務. 另一方面, 現代社會開始推進一種全新的道德標準, 人們開始認同, 關注自我與照顧家庭同等重要, 而現代婚姻, 除了傳統的職能以外, 也被賦予了"因與另一個人的親密關係而獲得情感上的滿足而建立並維持的關係"這一涵義, 而當家庭無法促進個體實現和滿足情感需求時, 離婚就成爲一個現成的選擇. 這也跟我和很多朋友的觀點相似, 如果結婚或者維繫一段固定的伴侶關係並不能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 甚至會降低你的生活品質, 那麽就不值得. 當然,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 尤其是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 人們對於多元化生活方式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 選擇單身也好獨居也好丁克也好, 都不再像從前那樣有巨大的社會壓力 (其實感覺在歐美的大城市就沒什麽人會過問你這些問題, 當然除了你的父母), 這也是單身獨居人口增加的原因.
很多人說起單身獨居生活, 常常覺得這种生活方式會導致孤獨甚至與世隔絕的孤立, 也會造成更多的心理問題. 不過, 作者在這本書裏指出, 大部分的單身者正熱忱地投身于社會與社交生活中, 他們比同齡的已婚人士更熱衷於外出就餐, 鍛煉身體, 參與各類課程, 公衆及公益活動等等. 這點我基本同意, 看看身邊已結婚的特別是已育有子女的朋友, 很多幾乎是將工作以外的全部時間都貢獻給了家庭, 哪像我們這樣還有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健身閲讀學課程做義工, 不過這更取決於個人性格和當下所處的環境吧. 加上在這個通訊科技高度發達的年代, 只要你想和需要, 可以隨時跟任何地方的人保持聯係, 當然我不認爲遠程交流可以取代face to face的溝通, 但毫無疑問, 電子產品和社交媒體的興起令單身獨居人士更容易與外界保持緊密關係, 而同時他們還能在需要時享有絕對的個人空間和自由, 這正是無數人選擇獨自居住的原因 —— 只要經濟條件許可, 大部分單身成年人並不願意承擔一個可能的"麻煩室友"的風險.
當然, 選擇單身獨居不可避免會面臨很多挑戰, 首先是經濟成本, 單身一個人負擔住房和其他支出肯定要貴過和伴侶一起承擔開支; 在生活方面, 一個人生活就意味著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要自己做決定自己處理, 尤其在生病或是遇上其他突發狀況時, 身邊的朋友畢竟不可能幫多少; 雖然現在社會的包容和接受度高了, 但有時還是不可避免會受到來自親戚朋友的壓力 (尤其是父母, 這一點中國的年輕人應該很有體會); 最後, 雖然選擇了單身獨居的生活也覺得這樣的生活狀態符合自己的要求, 還是忍不住會在某些時點質疑自己: 我爲什麽沒有在合適的時間找一個伴侶安定下來? 如果那時選擇了結婚, 現在的生活是不是會更加開心? 我真的準備好了到年紀更大時繼續維持一個人生活的狀態麽?
在我看來, 單身獨居也好, 結婚生子也好, 都是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 都有其好處和需要付出的代價, 最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需要的是怎樣的生活和自己最重視的是什麽, 畢竟, 生活是爲了自己而活, 結婚, 離婚, 養育子女, 單身, 都不是爲了迎合他人的期待或爲了獲取他人的認可. 對於現在的我而言, 更願意把時間花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 也沒有其他方面必須要結婚的壓力, 而對於父母無休無止的催促 (我爸有時簡直都恨不得想跟我斷絕關係了), 我現在的心態也很平和, 不會跟他們爭執, 也不會要求讓他們接受我的觀點, 因爲我很明白他們的考量和擔憂, 大家能互相尊重最好, 如果家長實在要拿權威來逼迫, 那至少避免衝突. 而且單身獨居也並不排除有一天突然改變的可能, 生活總是充滿了意外的不是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