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現在的豬籠餅是鮮豔的塑膠花風格,已不是往昔模樣。(攝於利東街囍匯,2019)

每次聊起中秋,母親總念念不忘幼時的「豬籠餅」:「有個五彩繽紛的豬籠,可以吊起來,像豬籠草那樣的,下面還有一條穗子,裡頭裝著餅。」我們這代沒見過,總覺得難以想像,不知道是香港的什麼特殊習俗?「和太公分豬肉有關嗎?」我問。「不是,重點是那個豬籠,吊著個穗子,很漂亮的。」母親說。

我猜想那與廣東人的「燒豬」傳統有關,清明祭祖要吃燒豬、喜慶宴客也是燒豬,燒豬(或烤乳豬)既然是節慶必備的一道菜餚,中秋節是個送餅的日子,搭配與豬有關的禮品似乎也有點道理。

由於外公是工廠廠長,每到重大節日,家裡即使謝絕收禮,親友之間難免還是有些送往迎來,月餅並非稀罕之物。但比起鑲著蛋黃的大月餅,母親更愛豬籠餅。更精確的說,是那個裝餅的豬籠,在小孩子眼裡,小豬籠是個別緻討喜的玩具。

由於月餅昂貴,一但烤失敗,對店家來說可就損失慘重,在烤月餅之前要測試爐溫,便用月餅餅皮的材料捏製一些豬仔形狀的麵糰,進爐去試烤,烤出來的成果就是豬仔餅。這些像是迷你燒豬的豬仔餅,裝盛在花俏的小型豬籠中,讓人拎提著送禮,可愛又逗趣。

廣東人有「送禮成雙」的習慣,覺得單一盒月餅不吉利,搭配豬籠餅,既是雙數,又不至於太傷荷包。以前的家庭人口眾多,月餅是送給大人的,豬籠餅則送給小孩,小孩子開心,過節的氣氛和禮數便都圓滿。

廣式月餅是奢侈品,雙黃蓮蓉、棗泥核桃,都不便宜。在我小的時候,家中若能有一個月餅,全家人一起分食,已十分不易。若要買上十幾二十盒去送人,一般家庭負擔不起,但禮數又不能少,怎麼辦呢?「香港有『月餅會』,姨媽一直到前幾年都還有參加。」母親說。

月餅會有點類似分期付款預購,提早一年「供」月餅,價格依月餅種類和盒數而區別,大約是定價的七至八折,划算很多。「後來不參加囉,現在大家都很有得吃,看到月餅都怕了。你送人,人家也要回禮呀!家裡累積十幾盒月餅,又沒有人幫忙吃,最後都是浪費。」

想起最近在臉書上香港朋友們響應的「我不收不送月餅」運動:「去年港人丟棄的月餅有一O四萬個,不僅浪費食物,更製造污染一一排放的二氧化碳達七一六噸,須六萬棵樹一年時間去吸收。」前同事也總是抱怨辦公室月餅成災。我很愛吃傳統糕餅,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後,便遠離了這類應酬交際,自然沒了口福。有時會敬告諸親友幫忙收集多餘的月餅,我是十分樂意接收的。

這些年來,傳統節慶意味都淡了,過往歡聚的習俗成了流於形式的煩惱,月餅也演變成各式奇巧的模樣。我還是喜歡最古早的蓮蓉、棗泥和豆沙,以及油光水滑的鹹蛋黃,那是人情溫暖的滋味。


原刊於中華日報副刊,2017/09,2021/09/20修潤增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