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之声

我看到有些人说,文化输出最重要的是内涵,比如这个民族的道德,哲学,价值观,而不是衣服这些外物。比如功夫熊猫本质上就是美国文化,虽然穿着“中国”衣服,还是讲的美国故事。

这话对么?完全不对。

人类基因上是同源的,生物学性质是相通的。人性也是相同的,道德观和哲学观念也是类似的。无非是发展阶段和地域差别导致了一些表现差别,但这是可以理解的,就如同我不接受,但完全理解古代日本人因为食物短缺抛弃老人进深山的行为是出于什么原因一样。

什么是民族文化呢?本质上就是一种符号,可以把你的民族和别的民族切割出去的符号。比如和服,你看到了就知道这大概率是个日本人。比如辫子,你看到了就知道这是个满人,比如曾经的牛仔裤,你看到了就知道这是个美国人,现在全世界都穿了,那就不再是“美国文化”了。可见民族文化的本质,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民族的不是世界的,世界的就不是民族的。”

任何道德,意识形态,价值观,都没法作为“民族文化”。原因有三,其一是人道德相通,无法把本民族和外族切割出来。比如母爱,各民族都是如此。你如果歌颂母爱,能把本民族和我爱民族切割出去么?能表现出“母爱”的不同么?不能。其二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可以很容易被外族借鉴学习。比如若把自平博当成是法兰西民族文化,那今天如何与德意志人区分呢?加拿大英裔和法裔都赞同民主的价值观,魁北克照样会独立。若法裔和英裔想彰显自己的民族文化,那选择民主这个意象毫无意义—因为自己和他者都赞同。其三,价值观往往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如果把儒家思想当成是“汉文化核心”,那一个朝鲜儒家学者会比一个山东农民更像“汉人”。可现实中朝鲜人既不认为自己是汉人,汉人士大夫也不认为对方是汉人,本民族的农民不是汉人。

实际上,现实中民族文化从来和意识形态和道德之类高深的东西沾不上边。有些人说日本文化是什么“物哀”“雅文化”,也有什么说日本文化核心是敬业的工匠精神。姑且不说这些玩意儿真实历史有多长(实际上工匠精神无非是二战后日本经济体制下的一个副产品)。就拿动画这些日本现代文化举个例子。中国公司做的日式游戏,作者写的日式轻小说,往往会不自觉夹带上中国味的瓦房店化特色,就如同披萨到了美国加上菠萝,中餐到了美国变成了熊猫外卖一样。这种“本土化”总是会频繁发生,说穿了就是杂交。因为只有杂交,才能适应本地口味。杂交以后的东西“既不中,也不洋。”熊猫外卖不是西餐,可也不是“中餐”。功夫熊猫不是“中国文化”,可也不是“美国文化”。也就是说,非有形的精神文化,要么人类本质上就是相通的,要么就会被当地学习然后本土化,扭曲成一个新样子。就如同美式披萨不再是意大利文化,汉服被日本人改造成和服,和服就不是汉服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什么是真正的民族文化呢?那就是被其他民族所拒绝采纳的特色,一种物质符号。汉服被改造后就不是汉服,全世界人也没有穿汉服,那么汉服作为汉民族独有的东西,它就是真正的民族文化。就好像没有被“本土化改造”的中餐也是民族文化一样。游戏中出现的对洋人来说诘屈聱牙的拼音是民族文化,原因也是如此。

从这个角度来说,符号永存,而“道德”“意识形态”这些意义会迅速灭亡。打个比方,五十年后提起功夫熊猫,所有人都不会去想这是否传达了美国的价值观,只会从“熊猫”“功夫”和“中国”的衣服去着手,认识到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阐释和理解。同理,谁在乎今天战锤里的震旦到底是满清版普世帝国还是汉人王朝呢?只要有右衽汉服,那么即使gw拿满清去解释震旦,日后其他人也会用自己的思维对震旦去再创作。可如果震旦是金钱鼠尾,那内核纵使是好的,汉人也会对其本能厌恶失去兴趣。有人说《图兰朵》和《一千零一夜》之类虽然拿中国为背景,却和中国毫无关系。那是因为并没有出现大量的汉人民族文化符号,以至于我们能很容易认识到这不是中国,其他民族也不是傻子。但古代的《国姓爷合战》,《熊猫人之谜》之类的东西,哪怕稍微添一部分汉人独有的符号,我们也能马上察觉出来这是什么,其他民族也能明白这是在讲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

人的意识形态是很容易摇摆和改变的,明初的知识分子深受许衡这些人的影响,给蒙元歌功颂德。到了明朝中期以后则各个是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但从朱元璋恢复“衣冠”的那一刻起,这就注定了日后的变化。符号天天接触,而高深的道德和意识形态是少数人才会去研究的,符号的潜移默化,远比万人能解读出万种结论的“文化”要强。假如满清宣布恢复汉人传统衣冠,那么其统治必然难以维系,就如同苏联恐惧摇滚乐一般。这才是民族主义者看重汉服的根本原因所在。

如果某公司真想要拿“输出文化”标榜自己,倒不必在意自己的所谓“日化”。只要把右衽和汉服带回来,那么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