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制起源于西周,兴盛于于楚国,奠定于秦朝,并非秦始皇发明(余长城)
要说起当代国人由于对历史研究的不深刻、不严肃,所以犯的错可太多了,当然,还有很多压根屁股就很歪的洋奴清粉公知,所以辟谣是很累的工作,但是为了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得做。今天转载一篇论文,讲解郡县制的起源和发展,实际上郡县制是周朝天子加强王权的尝试,从西周就开始产生雏形,楚国造县,最后奠定于秦朝,所以,并不能说是“秦始皇发明了郡县制”,把所有功绩都归功到秦始皇一个人身上,这是不符合历史的,也否定了华夏民族群众的创造力。
0.古人对郡、县二字的解释
《尔雅》:“郡,通窘,频仍、重复。《诗经·小雅·正月》:‘终其永怀,又窘阴雨。’”
《说文解字》:“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左)传》曰:‘上大夫受郡。’是也。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其县。从邑,君声。渠运切。”
“县,系也。从系持郻(无抱耳旁)。胡涓切。”(县字的左边象形倒挂的人头,右边是个系字。)
《释名》:“县,县(悬)也,县(悬)系于郡也。”
《尔雅》成书于战国至两汉之间,作者不详,见于《汉书·艺文志》;《释名》为东汉刘熙所作,刘熙曾对“尔雅”作出解释;《说文》略早于《释名》,东汉许慎所作。
县本是悬的古字,小篆中无悬字,隶书、楷书中始有悬字。五代至北宋的徐铉、徐锴兄弟解注《说文》:“此本是县挂之县,借为州县之县。今俗加心,别作悬,义无所取。”
清朱骏声、段玉裁对《说文》的注解:“古者县大郡小,秦以后郡大县小。”“周时县大郡小。至秦始皇兼天下,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县耳。”
1. 西周设县郡制
《周礼》:“县系于遂。”“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法。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根据《周礼》的记载,遂人掌县,县为邦之野。一县分五鄙、百里,故今日仍有鄙人、下里巴人之说。一里有二十五户,故一县有两千五百户,约万人。百县有百万人,这并非不可能。
今人推算西周之初全国总人口约在五百万至六百万之间,而周王朝的邦内人口约有百万也说得过去。推测的依据是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人口都在百万左右。商王朝末年时,军队已有十几万人,商纣王的奴隶军就多达十七万人。武王伐纣时,周军约五万人,估算周人约有四五十万人。灭商之后归附者众,周人估计超过五十万人。
西周建立后,以王畿为中心,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按远近、亲疏划为五服——类似今天北京的五环。五服分别是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周邦为王畿与甸服,内有官员的封地及公民——国人、鄙人的井田;侯服主要是公、侯的封地,公、侯封地为百里;宾服主要是伯、子、男的封地,这些伯、子、男多是臣服于周王国的,伯的封地七十里,子、男的封地五十里;要服是蛮夷之地;荒服是戎狄之地。
周代一里约为415.8米。邦外侯服、宾服中,诸侯的封地外还有许多未封之地,这些未封之地也都属于周王朝所有。但实际上这些土地后来都被各诸侯国抢占了——随着周王朝统治力的削弱。
按周礼规定:甸服内的公爵及百官要向天子的父祖进献祭品,每日一次——曰“日祭”;侯服内的公、侯要向天子的曾祖、高祖进献祭品,每月一次——曰“月祀”;宾服内的伯、子、男要向天子的远祖进献祭品,每季一次——曰“时享”;要服的蛮夷首领每年进贡一次——曰“岁贡”;荒服的戎狄首领一生中只需朝见一次——曰“终王”。
都城(国)之外,王畿(邦内)千里,设百县。周设百县,见于《礼记·月令》《商君书·垦令》《吕氏春秋·仲夏》。
一县设四郡掌管百里,如同周王室设四监掌管百县。四监、四郡,大概就是依东、南、西、北来划分。郡的本义是频仍、重复,也就是说四郡的模式是一模一样的。
若周邦果真方圆千里,分为百县,则一县之地方百里;一县分为百里,则一里之地方十里。十里之地的一个里养25户人家,足够。
根据周代的井田制,周王室约占有九分之一的井田,其余为公民即国人、鄙人的土地。除去一些官员的封地(《左传》称“上大夫授县,下大夫授郡),周王室的土地约占十分之一(假设王畿内封地为十分之一)。虽然拥有如此众多的土地,但周王室需要庞大的军费开支及财政开支,这些田地还不足够。至周厉王时,因为征缴山林湖泽之税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逃走,周厉王的儿子全被杀死,只有最小的王子姬静被召公藏起来,召公用自己的儿子替代王子静送死。从“国人暴动”后实行“周召共和”,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这一年被称为“共和元年”。
那么,周邦的县郡制为什么没有在诸侯中推广?这是因为,诸侯的封地名义上都不能超过百里(或七十里、五十里),也就是不超过周邦一个县的大小,怎么能够实行县郡制?故此,在西周灭亡前,虽然许多诸侯国如晋、齐、鲁、卫、宋、陈、蔡、燕等暗地里扩大许多倍领土,但没有一国敢于设县设郡。
2. 楚武王设县
楚虽然在周成王时被封为子男之国,然而封地不过五十里。立国时穷得连祭天用的太牢都没有,只好去鄀国盗牛。但是楚国是一个疯狂扩张的国家,这引起周王朝的极为不满,周昭王就曾讨伐楚国,死于汉水。
楚国以地远,干脆以蛮夷自居,从不朝贡。周夷王时,熊渠自立为王,并将其三个儿子都封为王。周厉王时,熊渠怕厉王讨伐楚国,去掉了王号。
楚国到了武王熊通时真正强大起来。熊通在位五十一年,一直南征北战,并立三军。其在位第三十七年,自立为武王,从此楚国国君都称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
楚国自熊通开始,先后灭掉了五十多个国家。熊通称王后更加疯狂,几次征伐汉水流域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申国、随国,并灭掉了权国、罗国,同时营建郢都。申国本是被周宣王迁到汉水的,目的就是作为汉阳诸姬的首领以防备楚国。后来因为周幽王废申后、太子之故,申国联合南阳曾国以及犬戎、姜氏之戎灭了西周。周平王迁都雒邑后,申国不能说不强大;曾国南迁至湖北占据铜绿山铜矿资源后也更强大,并改称随国。但是申国、随国都不是楚国的对手,周平王还得派王师驻守申国、吕国协助抗楚。
权国约亡于公元前698年至前691年之间。权国灭亡后,楚武王始设县,将权国之地改为权县,治理一县的长官称县尹或县公。
楚文王即位初年,迁都于郢,第二年,假邓灭申。灭申之后,置申县,这一年是公元前688年。公元前682年,楚灭息,置息县,随即在申、息之间筑负函城。负函城是楚国最大的军事重镇,目标直指春秋小霸王郑国。灭申、吕之后,楚国在南阳盆地外围筑方城山——中国最早的长城。方城(山)是防御性质的,主要是防范晋国。负函城是进攻性质的,目标是中原诸国。
熊通称王前,楚国已立国三百多年,疆域虽然也不小,但贵族众多,这些贵族占有大量私田与奴隶。楚武王设县,县内土地及自耕民都归国家管理,能有效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及方便征兵。申县、息县设置后,产生了著名的“申息之师”,负函城由左司马驻守,以指挥申息之师作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息县自设立后,至今历2700年,县名未变,号为“天下第一县”或“中华第一县”。权县、申县虽先,但已不存。
今人依历史资料,整理出楚国曾灭国设县多达四十多个,分别是:权、卢戎、郧、申、息、缯、应、邓、厉、贰、西蓼、州、谷、绞、西黄、弦、黄、英、氏、蒋、皖、夔、道、柏、房、轸、江、六、东蓼、舒、宗、吕、庸、麋、舒蓼、州来、萧、舒庸、舒鸠、养、不羹、赖、唐、顿等。其中,申、息、弦、黄、蒋、江、东蓼、赖都在豫南信阳。
楚灭越国后,占有了吴越之地,设县更多。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相春申君曾受封淮北十二县,分别是:相、桎、扶阳、梧、箫、竹邑、蕲、取虑、僮、徐、下相、沛。
楚国设县后,其他大国也有设县的,一般都是设在边境之地,取孤悬于外之意。
1. 战国时魏、楚设郡县制
吴起,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战国时设郡管县或与吴起有关。史载最早的大郡是魏国的西河郡、上郡,其次是楚国的宛郡(南阳郡)。
公元前409年,吴起攻取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洛阴、合阳,尽取秦之河西地,遂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
虽然,春秋时期秦、晋、赵、吴都有郡,但这一时期仍沿袭周制,郡比县小,但郡与县没有隶属关系。吴起为西河郡守时,郡始比县大,且郡管县,郡县制从此诞生。楚国设郡缘于吴起跑到楚国,把他在魏国那一套成功的治郡经验搬来,作为变法的一部分。公元前385年,楚悼王设宛郡。
虽然,吴起在楚国变法因楚悼王之死而夭折了,但也不算完全失败。一方面他让楚国陪葬了七十多位贵族,动摇了楚国的奴隶主政治,另一方面郡县制以及许多变法中的有利因素也被楚国继承下来。
虽然,楚国县尹是军政一把抓,但偏重于政。尹的本义是治,即治理。而郡的长官为郡守,偏重于军。郡守为武官,郡内有常备军。楚国令尹常替代大司马指挥军队,但县尹一般不指挥军队,除非其同时兼司马一职。
楚国为什么最先设宛郡?因为宛郡属地是最先建县之地,也是最重要的军事基地。郡的主要作用就是以军事目的统管县,以加强武备。宛郡的军事重镇负函城,在战国初期已扩建并改名城阳城,曾有“三公子守城”,可见其重要性,同时方城山也是防范晋国的屏障。至战国末年,各国郡县的设立已很普遍,都是采用“吴起模式”,以郡管县,武官掌郡。
郡是在县的基础上设置的,自然也都是孤悬于外,比较典型的有韩国上党郡。楚国幅员辽阔,县多,郡也多,有江东郡、会稽郡、汉中郡、黔中郡、巫郡、巴郡、洞庭郡、上庸郡等。
公元前250年,楚相春申君请求改封江东,并将其原先封地淮北十二县献出,请考烈王设郡,但史书未载其郡名。
公元前330年,秦国攻取魏国西河郡后,秦惠文王废除了该郡。但到了秦昭襄王时,白起攻占楚国多个郡后,不仅没有废除原来郡县制,并且还将楚郢都改为南郡,将宛郡改名南阳郡。
4.秦郡县制之后的行政建制
秦统一六国后,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设郡守,郡下设县,设县令。
汉武帝时,建立部刺史监察制度。由于十三个监察区用古代州名,故当时将监察区俗称为州。这就有了州郡制。
所以,中国以郡县制代替封建制是必然的过程,大一统中央集权的行政效率远高于分封诸侯,这不需要某个人来发明,而是周朝诸侯国在扩张中的转型发展,是整个汉族的政治智慧。
作者:炎黄大汉猛士兮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3322978?spm_id_from=444.41.0.0 出处: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