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昧平生的親密友人

週五夜半,嘣一聲,突然嘩啦啦各種人聲嘈雜,「啊,是門口左側的住戶酒醉被朋友扛回家了」
週末晨間,一陣激昂的狗吠,「喔,又是右側住戶養的那隻小狗在吵著出門」
下班回家,正想癱在床上耍廢半刻,嗡嗡嗡,「幹,八成又是左上角的在鑽牆、裝修」

撇除依靠氣密窗奮勇抵抗的街道喧嘩,香港一貫的薄牆,將大廈內上上下下的各種人生殘影疊加,這種過分親密的空間感,同樣展現在樓與樓之間的距離,以及永遠清澈透明的玻璃窗上,諸如「轉頭即見對樓三層的光頭大叔赤裸上身,邊晾著衣服,邊哈一口尼古丁」,又或是「某一扇窗戶的人影叢叢」,反觀從他人的角度看來,我大概也是聚光燈下予人窺視的目標。這樣一想,整個香港大大小小的樓房都像是舞台劇上特製的景觀窗,浮誇上演人生的各種可能性。

當然,這樣的過分親密後遺症,也展現在浴室高歌後的小小懊悔,以及某些夜半任由幻想奔馳的聲響上,零零總總刺激著鄰人浮想聯翩,抑或克難壓抑;然而有趣的是,即便我們共享了生活中種種片刻,我卻從來沒有親眼見過這些或多或少參與我生活的人們,似乎有某種守則讓城市中的我們謹記,也讓貌似親密的我們永遠隔著一道牆。


你喝的牛奶不是牛奶

對於缺乏台式蛋餅、蘿蔔糕+蛋的香港早點地景,我採取的策略是一貫保守的燕麥粥,一來補充膳食纖維,改善因欠缺綠色蔬菜而易便秘的窘境,二來也是為了「省錢、省事」。

第一次走進超市,只見一整貨架的保久乳,宛若回到馬尼拉,好險的是冷藏櫃中還有零星的鮮乳可供選擇,對於受夠保久乳的我來說,當然一箭步選擇了新鮮可口的冷藏奶。抱持著理所當然的態度,我隨手選擇了習慣的類別「全脂」就結帳離去了,除了「有效期限」,從沒細究過包裝上的文字遊戲,當然中途總有幾次一閃而逝的疑惑,像是「哎啊,這牛奶怎麼這麼甜」、「喔,這味道總覺得不太像鮮奶」、「現在鮮奶的有限期限有那麼長喔」等等,然而總之尚不脫「奶」的感受範疇,也就全數拋之腦後了。

直到一個多月後,親切可人的香港同事分享了一篇文章給我,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在這邊除了保久乳、鮮奶外,還有一種「牛奶飲品」,打著加鈣、加鐵等各種營養宣言,實際上只含有有極少量的牛奶,轉個彎一想「不就是原味調味乳」的概念嗎?啊,靠,被騙了啦。在此之後,我矗立在冷藏櫃前長達 15 分鐘之久,才終於挖掘出原料標示 100% 鮮奶的產品,我心想「啊,希望這次是真的了喔」。


(Photo from Phoenix Han)

千山萬水、鳳梨最美

雖然生長在一個以水果改良見長的國家,但我一直以來都不太愛吃水果,對於香港人熱衷品味的各類「生果」,總抱以這是種對於健康的意識形態追求(當然,可能也源於他們盛讚台灣苦瓜汁的緣故,讓我有這種錯覺)。

然而,漸漸滲透香港生活後,才慢慢發覺事情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除了共通的「夏威夷披薩」、「泰式鳳梨炒飯」外,我突然發覺他們對於以鳳梨為首等水果入菜的著迷,早已超乎想像。例如:鳳梨番茄 Pasta、麥當勞鳳梨漢堡、椰汁鳳梨包等等,生活中處處是鳳梨,甚至連菜名都懶得點出鳳梨二字,一副你別大驚小怪的態度。


水泥城市、綠色沙洲

香港另一件令人難以忍受的事,就是缺乏綠意。走遍住家附近,終於找到一座 Google Map 上標注的公園,殊不知,竟只是幾株盆栽、一座噴泉、零落五六張公園條椅組成的畸零地;即便如此也是一位難求,張張都坐滿了無處可去的市民。荒謬程度,大概如同「台北好好看」系列作吧。

這樣的生活地景讓我渾身不適,連呼吸也小心翼翼,總覺得氧氣稀少的可憐,稍一不慎就會窒息;沿著地圖指示再往前走,總會走到幾座公共設施,乍看的綠意使人心喜,但無非不是人潮擁擠、我在哪裡,就是雜亂的嚇人。

這樣的鬱悶,在週末冒險中獲得了一些舒緩,搭著地鐵哐啷離開市區,才發現香港原來還是有不少菜園、綠地,荒蕪的令人安心,部分景象甚至令人回想到幼時在阿嬤家的生活,也只有這種時候,才能好好吸一口氣。


地鐵人口學:燙髮與頭禿的比例

對於亞洲人來說,想要辨別亞洲各地的男女,總不脱那幾個秘而不宣的守則,而香港人的標誌大抵是運動風與浮誇的時尚感。這樣說或許過於表面,但要用文字一一說明似乎又顯不足,不過某一時期的陳奕迅,或許就是某種港男的典型範例:微燙的捲髮、日式文青的打扮,再加上亮眼的球鞋(喔,可能還應該加上個 Apple Watch)。

透過每日兩次的地鐵通勤,這幾個元素反覆出現於身旁來去的男子,不過或許是燙髮傷髮質,一眼望去,總能在頂部發現一些零星的亮光,啊,還是這僅是歲月的痕跡?(希望茂密年輕的孩子,別忘了要常護髮免於禿頂的傷害)

也因此,我總有種錯覺。在台灣總是看到很多清朝禿,然而在香港卻是地中海高居比例,可是(僅)聽聞公司內部的小道消息,那些地中海捲髮同事其實也是為了遮掩高額頭,才忍痛做此選擇。

Original link: iambics.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