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塲境.圖式》— 香港城市空間圖典 一個城市學、建築學、人民科學的集體空間記憶研究
城市常常被稱為文化熔爐,堆放著人、自然、民族、生活、行為、信仰、戰爭、打壓、反抗等文化養分。城市是一個堆疊著過去、現況、未來的地方載體。眼看香港的存在,這樣的理解更是顯而易見。它過往的經歷,成就了一個手停口停、生活苛刻的環境,亦引進了不同的人民文化,集成了多個社群的共存。它是一個混亂的地方,持續著混沌的狀態,傳承著混濁多樣的思想。
這個地方,絕非建築學語景或權力管治下帶有病態潔癖的抱擁著幾何秩序規劃的城市。反之,它的組成,它的精神,從來都是一種模糊的存在。在外人眼中,它是個由無數構件組合而成的混合物。而透過這一系列構件來反思、觀照的這片土地,也許可以勉強進入對香港這個複雜城市現實的討論。
談到城市構件,我們很容易會想到不同的建築物或街上小物,商業大厦、工廠大厦、住宅大厦、學校、消防局、公園、運動塲、天橋、街燈、紅綠燈等等。這或許是受到兒時翻閱的 ABC 圖書所影響,又例如香港彷彿只有醫生、律師、建築師等「值得重視」的職業。 這類看圖識字的圖書,有講解職業、動物、生果、植物之類的,而解釋到城市,我們只見到這些被定義的所謂城市構件,它們都可以被歸類為出現在正規空間的物件。包含的都是功能、效率、生產主導的實物,裏面沒有天氣、山坡、海灘、野豬,連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沒有。人極其量是在其中工作、回家、有街上流動又不准阻街,實行著被編排的角色。
這種根深柢固的科學分類法影響了城市的分工和人民觀念。
那麼,在這種現代建築的城市語境中,筆者心愛的舖頭貓、雪糕車、雪糕車聲、路邊街市、用急口令推銷的攤檔、五月的木棉花、行人路上煩擾但可愛的滴水、那團結人心的連儂牆、在後巷神秘出現的塗鴉,通通都在這所謂的城市消失得無影無踪。這不是個人腦海裏的片斷錯位,而是從群體對話、以至學術研究和城市規劃中的記憶過濾。類似精神分裂般,在進入「城市設計」這個話題的一瞬間消失,避而不談。這些看似與建築學毫不相干的生活細節,我們可稱之為城市記憶構件,或簡稱圖式(即 Christopher Alexander 所命名的 pattern)。它是活生生在城市中關係著人們認知的構件,是人如何認識地方、抱擁地方和感受地方的片斷。「圖」,是指它的圖像性,而「式」,是用以理解它為改造環境的招式,是一種建築樣式。
諗深一層,「舖頭貓」這圖式並非在香港隨意出現的,也不是無處不在,它是有策略有計劃地出現在某地區、某規劃類型、某樓宇設計、某特定舖頭內的空間工具。它可吸引途人,尤其是筆者身邊的女士們,可做生招牌招財,可保護貨物免得被老鼠偷食。它不會被挪用在冷氣商塲裏,不會在中環辦公大樓出現,不會在車廂出現。它可能會在離島上的賣魚蛋的舖頭裏的紙箱內瞓覺,可能會坐在中藥藥房的玻璃櫃台,起碼記憶裏它是這樣存在的,有著一定的規律,其他圖式亦是一樣。塗鴉只會噴在後巷、貨車、地盤,冷氣機水只會在唐樓建築牆身滴下,康文署的口袋公園就只有呀伯聚賭或無家者在食飯盒。
再者,圖式是隱藏著地方文化的產物,如舖頭貓,是給予特別設定的貓,與街貓不同,有地方性、功能性,令舖頭接地方氣塲的特點,因而成為有建築性的空間構件。而這規律並非不能改變,只是這刻暫時的圖式定義,是一個時代的人民文化。規律的調整就意味著文化的開始,是建築設計的啟蒙火花。試想想,當你進入一個商塲有一隻貓走過,甚至在店舖門口的走廊攤在地上、伸懶腰、曬太陽,這塲境會形同城市人到新界行山在馬路上遇上牛牛一樣的觀念衝擊,亦會被看待為本土建築文化的一大轉變。這種關係著建築空間類型的生活行為、認知和情感,說穿了,就是建築類型學的人民記憶轉向。
這樣,又有什麼意義呢,跟建築學又有什麼關係?或者可能會帶來十分有趣的城市視野。
在鄉村和舊區不停被強行清拆的壓抑下,近年的城市碎片記錄和研究在不同學科領域百花齊放。看到生豪與他團隊(知築常落)所記錄的樓梯舖,這出現在唐樓樓梯底的舖頭圖式,解決了窄小空間的問題,又成功擔當著大厦的保安角色。由此可推,我還醒起了街上的的寛頻檔、收買佬、報紙檔、栗子檔和雪糕車。看到郭斯恆先生碩士論文中的花園街研究所描述的生活文化,我又想起了鴨寮街平民電器天堂、北河街天光墟、金魚街等貨種聚集的街道,同類的當然還有信和、先達、金都等貨種聚集的地標建築物。郭研究的霓虹燈視覺文化,又能啟發我們對城市符號的留意,除了霓虹招牌,還有天台的、大厦牆身的、懸掛而伸出馬路的、易拉架的、LED 螢幕的招牌。記憶湧現,還有神出鬼沒的竹棚、依牆而生的榕樹、村口的許願樹、伸入海中心的泳棚樓梯、精神地標的獅子山,林林總總的都是城市的構件。此刻,眼前的城市開始變得真實,再不是那被專業教育所灌輸的概念城市。
去年十二月分享的一篇文章,主題是建築詞彙,談論民間的空間用語。其實,詞彙就是人對城市解構之後,對各種構件的認知載體,是人與城市對話的證據。所以空間語彙就是圖式的語言載體,而圖式就是詞彙的圖像存在。從日常的空間詞彙,我們就能理解到人們在城市的圖式認知。聽起來很學術的抽象理論,但操作其實十分簡單因而在街上隨處可見。就此研究,本團隊(生活營造)為城市研究提出了建築學的人民記憶轉向,試圖為建築學鋪設一個可以與人類學、社會學、城市心理學交流的理論框架,打破建築學一貫的自我封閉話語。
《塲境.圖式》是一本香港城市空間圖典,收錄了 453 個香港的空間圖式,一本「看圖識地」的建築教科書。它沒有意圖去包含城市的所有圖式,相反,它輕鬆隨意地翻閱記憶裏的城市,嚴謹地描繪各圖式的內容。城市圖式的重組擴闊了觀望城市的視野,收錄在塲境寫真的就是那些「鮮為人知」的民間建築,亦稱為自發塲境。
《塲境.圖式》驟眼看來是一種觀察城市的方法,在城市中內觀自省。但從現代建築的視角來觀察城市本身就直接地影響了現代城市的設計手法。故此,《塲境.圖式》就是一次重新定義建築空間、重新定義城市的一個過程。撰寫一系列關於城市的圖式就是要重構那屬於個人和屬於集體的香港,就是對當下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手法的批判。
在此希望,我們能夠脫離這種無關情感、認知和行為的,在拆遷真實歷史後嘗試為傷害負責而加設的假古董裝飾。
文字:適凡 @ 生活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