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後·香港攝影刊物
香港攝影雜誌的歷史可追溯至1950年代,當中尤以《攝影藝術》(1960–1963年,1980-1997年)、《娜移》(女那禾多,1992-1999年)及《攝影畫報》(1964-2005年)較廣為人知,可惜它們都在回歸後數年間相繼停刊,僅餘下數本攝影器材雜誌,令香港攝影文化一度陷入低潮期。
回歸後的第二個十年,多位香港攝影師不約而同以非商業運作的方法出版攝影刊物,以攝影文化雜誌或同人誌的形式面世,幾年間曾有過一段小陽春。它們大多以半年或不定期的形式出版,遺憾是所有刊物在出版三/四期之後,便無以為繼,令香港的攝影刊物再度成為絕唱。
2007年至2009年,攝影師及詩人廖偉棠受台灣1980年代的《人間》雜誌影響,創辦以紀實攝影為宗旨的《CAN 影像誌》,強調「從攝影出發,走向行動」,它以幾近一年一期的方式出版三期(及一期特刊),主題分別是「非常教育」、「草根舞台」及「勞動情景」。2008年,由攝影師朱德華發起的《pH infinity》,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以半年刊形式出版兩期,收錄朱德華、余偉建、謝至德、岑允逸及夏永康等多位香港攝影師的作品,其實也可視為千禧年後最早期的同人誌。
2009年,攝影師黃勤帶、楊德銘、趙嘉榮、岑允逸自資出版同人誌《麻雀》,希望有多一個發表攝影作品的平台,書名意思是四位攝影師有如打麻雀,同時也象徵「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美聯社攝影師余偉建在第二期加入,三年間共出版三期,第三期尺寸變小,是一期回應311地震的日本特輯。
另一同人誌《柒菲》亦在同年面世,由新聞攝影師梁祖彝、楊德銘及文字工作者曾家輝等人創辦,兩年間共自資出版五期,包括《與事實不符》、《與身份不符》、《與記憶不符》、《與傳統不符》及《與色不符》,免費派發。仔細留意標題細字,「攝影雜誌」四字其實是從背面觀看的設計效果,以反映對當時攝影雜誌出版的不滿,許多人更將攝影雜誌與攝影器材雜誌混為一談。
2010年至2012年,由攝影師黃淑琪等人發起《咔》攝影文化雜誌(KLACK),由藝術發展局資助,以半年刊形式共出版四期,探討攝影與親密、沙龍攝影等不同主題。同年誕生的還有同人誌《傾計會》(Kinggaiwui),共出版三期,每期以一位攝影師的作品為主,同時收錄其餘六位攝影師的相片,包括何兆南、小丁、陳偉江及張偉樂等。
2012年後,香港攝影刊物再度沉寂,直至2016年底,衍生自「憧憬世界」攝影教育計劃(TOE)的《畫外影像誌》,以同人誌年刊的方式出版兩期,收錄多位年輕攝影師的作品,該誌主編梁耀康亦即2018年面世的《攝影是藝術》雜誌編輯,算是一個延續吧。
《攝影是藝術》是月刊,2018年出版十二期之後便停刊,創立該雜誌的公司亦在同年出版過三期《大視野攝影》(fisheye)雙月刊及一期《女拍女》(Ms photo)雙語雙月刊。當時原以為香港攝影雜誌會有一線生機,可惜只是曇花一現。
最後不得不提「Ménos 心象社」,它是一群本地攝影愛好者在2018年成立的攝影組織,2019年推出首本同人誌攝影集《Prologue》,主題是「Hong Kong Street」,收錄十一位攝影師的街拍作品,最初計劃每年出版一期,預計今年尾將出版第二期,暫且拭目以待吧。
PS:「顯影」應中環LA GALERIE PARIS 1839 畫廊邀請,於2020年6月至8月期間展出這批香港千禧年後的攝影刊物。9月3日至10月4日期間,移師旺角「言志區」舉行,地址:西洋菜南街44號3樓。2021年第一屆「香港攝影書節」期間,於灣仔茂蘿街7號舉辦講座,介紹這些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