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一,一名男子在銅鑼灣崇光百貨門外用刀刺傷軍裝警員之後,再自刺胸口身亡。事故教人不寒而慄。與此同時,傳媒寒冬持續,整治港台行動繼續:《自由風》主持區家麟遭撤換、時事週刊類的英文節目《The Pulse》停播。

如此心寒的日子,田園書屋推薦巴金的長篇小說《寒夜》,借書中主人公的悲劇經歷,暗喻今時今日的香港。另一方面,序言書室和解憂舊書店不約而同地借書「以熱驅寒」。解憂舊書店介紹小說《華氏451度》,設想消防員職責是銷毀禁書的未來世界;而序言書室更進一步,由社會的「心寒」轉移到體感的「熱」,介紹分析台灣都市熱島效應的《都市的夏天為什麼愈來愈熱?》期盼從城市規劃的角度,為香港降溫。

田園書屋:巴金《寒夜》

本書是著名作家巴金上世紀四十年代創作的長篇小說。這是一個四口之家的悲劇故事,故事發生在抗戰勝利前後一年期間的重慶。全書以躲避警報的寒夜開篇,又以抗戰勝利後寒冷冬季的夜晚結束,其中很多描寫都與夜有關,和故事的淒涼與壓抑一樣,夜也都是寒冷的。寒夜是悲劇性的,是陰暗淒冷的,是沒有希望的。巴金曾經說過,寫《寒夜》是在作品中生活,他本人就生活在《寒夜》所描述的生活背景中。

主人公和妻子是上海某某大學教育系畢業的,曾經懷有「男兒不展風雲志,空負天生八尺軀」的滿腔熱忱,滿腦子都是理想和濟世救人的宏願。在巴金筆下,一個忠厚善良的小知識分子,為了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位置,為了那不死不活的生活,不惜犧牲了自己年輕時所寶貴的一切,甚至自己的意志——工作從不偷懶,薪水不高,地位很低,受人輕視。回到家中,夾在母親與妻子之間,進退兩難。她們兩個的爭吵讓他內心極度壓抑和痛苦,他漸漸地從滿腔熱忱的有志青年變成膽小怕事、低頭懦弱、備受欺辱的小公務員,最終因患上肺病而悲慘死去。

曾幾何時,本書在大陸成為「控訴舊社會舊制度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輿論工具,有評論家指出,他們沒有反抗過,在那個投機取巧,阿諛奉承的黑暗社會,他們連自己都保護不了,更別說反抗了。不是他們不想保護自己,而是他們並不知道怎樣保護自己。

平行時空,如果書中的主人公穿越來到今日的香港,他們的命運又是如何?

解憂舊書店:布萊伯利《華氏451度》

華氏451度

本來想找一本溫暖的書來驅寒,但七月的酷熱天氣與人的心情反差太大,極諷刺。我只想到《華氏451度》,高溫是來毁滅書本。一本當代經典小說,相信近年許多人都有興趣讀。故事講述未來消防員的職責就是銷毀禁書,主角是一位消防員,當然身為主角發現焚書是有問題,偷偷保留書本,故事就此發展下去。著作是1953年出版,所說的未來與現在相似,人們因科技遠離書本,政府藉此加強社會控制。我們要好好珍惜還能閱讀這本書。閱讀是我們最強的武器,今天的警察已毁掉新聞,不知明日的消防員會否也如此。

序言書室:林子平《都市的夏天為什麼愈來愈熱?》

都市的夏天為什麼愈來愈熱

自《蘋果日報》結業以來,香港社會越發噤若寒蟬,但明明就是炎炎夏日,身處鬧市的我們,每日揮汗如雨,像在壓力鍋中的青蛙……這其實不是玩弄政治隱喻,而是希望介紹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林子平的新書《都市的夏天為什麼愈來愈熱?》,沒錯,此書雖以台灣都市熱島現象為課題,但一樣生活在亞熱帶的香港人,對都市熱島現象身同感受,我們常說屏風樓令都市氣溫上升,談的就是這回事。所謂都市熱島,就是指在氣象圖裡,從紅外線影像中發現城市與週邊地區的溫度有著很明顯的差異,讓市中心區看上去就像周邊地區中間的一個浮島。本書作者更透過科學理論,講述熱島市區如何影響及鎖定季風、熱氣流及輻射流向,引致熱島現象。這些科學解釋往往能釐清人們的誤解﹕例如光有長波短波,而人類無法感知長光波,所以我們無法知道長光波怎樣像溫水煮蛙般令都市增溫﹔又如海上的季候風,往往會將熱氣流從海岸吹向內陸。作者不單解釋成因,也嘗試提供解決方法,從空調、建材、水面積的散熱能力,到熱舒適和熱平衡,多建設遮蔽空間,以及怎樣的綠化帶才能發揮最大散熱作用等。讀者如能將作者對台灣都市的建言,代入香港的情況,也就能找到怎樣為香港降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