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的愛》男角”大支嘢”引爆幽默感
【文:Leo Ng】
黃德斌、MIRROR 成員呂爵安(Edan)和盧瀚霆(Anson Lo)這個「雄」風澟澟的組合,突然人氣急升,登上搜尋榜第一位,成為BL組合鐵三角。到底劇集有何吸引之處,在短短一小時的首集就成功捕虜觀眾的心?劇集中幽默感的爆發點在哪裡?黃德斌的「少女味」為何會令我們魂牽夢縈?心理學又如何解釋這些令我們哄堂大笑的關鍵呢?
《大叔的愛》劇中不乏女角色,為何只有男角跑出?女角卻未能留下深刻印象?心理學研究發現我們對不同性別展現幽默感時,觀感有莫大分別。
1. 平衡認知制衡理論 Parallel-Constraint-Satisfaction Theory (PCST)
根據Parallel-Constraint-Satisfaction Theory (PCST) 理論,普羅大眾對不同人物角色的認知,有約定俗成的社會定型 (Stereotype)。例如男性予人感覺重思考分析、女性予人感覺多愁善感。回到幽默感的主題上,研究發現男性與幽默感的契合度較高,女性與幽默感的契合度則較低。故此,男性表現幽默感時會較為討喜。在職場上,男性表現幽默感能建構正面專業形象,加強其影響力和領導魅力;相反,女性在表現幽默感時卻產生反效果,令其專業形象受損。
環顧著名的諧星,你會發現成功的以男性居多,例如:周星馳、王祖男、林盛斌等。相比以下,女性的諧星則較難突圍而出。所以,在《大叔的愛》之中,簡慕華 (Francesca) 的風頭自然地被全男班的 BL 鐵三角全部蓋過,甚至於公司場景中頻頻出現的練美娟 (Carmen姐) 也難以在觀眾心底留下痕跡。
【!劇透警示!】未看第一集的朋友建議觀看完後再看下文…
《大叔的愛》成功之道在於劇組和演員成功帶動觀眾的情緒,令我們睇得既驚喜又開心。綜合第一集內容,短短一小時的劇集已成功抓住以下三個心理,營造出濃厚的喜劇感和幽默感,成功引得觀眾當堂笑個不停,事後討論不絕。
2. 【逆轉反差】牽引情緒 Reversal theory
劇中第一集已經帶出三組極大反差。第一組是黃德斌認真嚴肅的上司形象和充滿少女味的表白舉止的反差;第二組是 Edan劇集外的鋼琴王子形象和劇內時刻表現浮誇的角色的反差;第三組是劇內熱情大意的 Edan 和冷漠細心的 Anson Lo 的反差。
根據心理學的「逆轉理論 Reversal theory」,一個成功的逆轉 (Reversal),可以引發認知協同作用 (Cognitive Synergy),引發正面的情緒經驗。「逆轉理論」】廣泛應用在說故事 (Storytelling) 或藝術之中,藉由反差帶出故事的起承轉合,常見的例如是英雄遭遇挫折後重新振作,成功擊敗故事反派魔王。回到《大叔的愛》一劇中,這一連串的逆轉反差對比,處理得不慍不火,成功讓觀眾接受這三組各自對立,並帶強烈對比的反差,引發正面的認知協同作用,帶動觀眾的情緒一步步投入到劇集當中。
3. 【誇張】動作表情 Exaggeration
講到動作和表情,全集就是 Edan 和黃德斌在輪流較勁,各種浮誇的動作和表情令人笑個不停,以誇張演技 (Exaggeration) 渲染出喜感和戲劇效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兩幕。一是 Edan 發現黃德斌偷拍他,然後又要尷尬地站於他身旁合照;二是黃德斌精心準備花束,等待 Edan 向他示愛的一幕。Edan 的驚訝、恐慌、尷尬表情和黃德斌的少女、含春、冧樣,每一個表情都如此難忘。這一集的各個表情應該足夠製作一個極其豐富的 EMOJI stickers。
4. 層層遞進的【理解和闡述】Comprehension and Elaboration Theory
在此之前,其實花了不少時間舖敍這一幕,以突出其戲劇效果,營造氣氛和製造本集高潮。第一幕由其妻子簡慕華和朋友的一段對話,製造結婚周年送花的煙幕;第二幕是 Edan 收到黃德斌訊息,相約在公園相聚;第三幕是黃德斌獨自在公園,重複練習送花動作的畫面,為本集高潮作最後預告。
前面幾幕的舖排製造了一種懸疑的玩味,引起觀眾「理解」的興趣,最後以準備多時的 Punch Line 重槌出擊,在最佳的時機以「田田,I Love youuuuuuuu😘😘😘」這個充滿「麻甩少女味」張力的畫面掀起全幕高潮,精妙地「闡述」了《大叔的愛》這個劇名。
總結
香港版的《大叔的愛》大受歡迎,除了劇本本身優秀外,劇組的心思和演員的落力演出也是功不可沒。全劇浮誇得來而不虛假,反差大之餘又合乎期望,細心舖排之餘又不失節奏。在充斥著網上各種娛樂的年代,終於出現一個入屋的劇集,讓朋友之間茶餘飯後又有精彩話題!精彩的【逆轉反差】、【誇張演技】、【層遞闡述】手法,創造出了這齣引人入勝的劇集。
參考文獻:
Evans, J. B., Slaughter, J. E., Ellis, A. P., & Rivin, J. M. (2019). Gender and the evaluation of humor at work.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04(8), 1077.
Kunda, Z., & Thagard, P. (1996). Forming impressions from stereotypes, traits, and behaviors: A parallel-constraint-satisfaction theory. Psychological review, 103(2), 284.
Martin, R. A., & Ford, T. (2018). The psychology of humor: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Academic press.
作者簡介:
Leo Ng – Serious Learning Tool Limited 創辦人,致力為培訓業界開拓高質培訓資源,結合遊戲和學習,研發好玩又有內涵的培訓遊戲和教材,開發手機應用程式,活用人才數據進行分析,提升學習效能,2BeGuru線上課程【培訓遊戲化】引爆學習動機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