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製圖

香港可分為「城」「鄉」兩大片區域,雖然除著城市化「鄉郊」已越來越像城市,但在郊野公園深處依然有親近大自然的機會。除了陸地外,香港三面環海的特徵亦令香港有不少水上文化。有見及此,我們由今集開始,將會為大家介紹離島的地名與文化。首個地點便是香港青馬大橋的一端:馬灣。


汲水門的航海價值

從地圖/海圖可見,馬灣有著重要的地理優勢,毗鄰的「汲水門」由古至今一直是重要的地標。汲水門又名「急水門」,是香港西面海域的「海門」。19世紀歐洲航海家來到本地時,按船家俗稱為「急星」(星,原意為小山,亦是航行望山的標識),因此有外文名「Kap Sing Mun」;此外,1905年的英國陸軍地圖兼寫有「喉閘門」「Throat Gates」之名。

不少在附近水域活動的船家,為了航海順利,便在馬灣島上建立天后廟、樹立鎮流碑(刻有六字「南無阿彌陀佛」)等;清中後,兩廣總督張之洞,以「急」字忌諱,便改作「汲」。現時名稱已定為「汲水門」(Kap Shui Mun)。


九龍關的汲水門稅關

當地由於位處海道要衝,在19世紀末曾駐紮海關部門。早前筆者曾撰寫〈九龍關新現碑肯定保留,然後呢?〉,資料如下:

汲水門稅關首設於同治十年(1871年)並由粵海關管理,光緒十三年(1887年)改隸九龍關,光緒二十三年(1897)建新廠,1899年關閉棄置。稅廠的牆垣原用青磚建築,現今只餘下石碑。據說當時希望修築一條小路方便辦公,便向當地鄉民借地建路及稅廠,而稅關附近則立下石柱以作邊界(即今次的新發現)。而汲水門稅關附設有荃灣、深水埗、朱谷灣(實際位置不註)三個分廠,功能為監督來往廣州、珠江口及香港的船隻及貨物,並徵收各項稅金。


由銅錢洲轉為「馬灣」

至於「馬灣」的地名,亦經歷過一次轉變。首先,根據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於1964年年刊介紹,於1793年一位英國海軍中尉曾登陸並向居民打聽島名,當時居民答曰「Toong Shing-owa」(銅錢洲)。至於後來地名成為「馬灣」,則與當地的天后廟建立後,水上人稱「天后」為「娘媽」,「媽」讀「馬」,因而成為島名。


重溫廣播版:https://www.buzzsprout.com/1536379/episodes/8825106

參考資料:饒玖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下)——新界》(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

#香港史 #歷史 #故事 #history #HongKongHistory #馬灣 #汲水門 #九龍關 #MaWan #ThroatGates #KapShuiMun

作者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