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紅線
【文:顏寶剛,有線前助理總監兼財經資訊台台長】
恐怕「滴滴出行」也沒有想過自己偷步到美國上市,竟會觸發一場中概股股災,更甚可能影響總值二萬億美元的 ADR 市場、甚至完結 27 年來中資股在海外集資的歷史。
在美國上市後兩日,由周日開始,「中國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和「網信辦」先出手,對「滴滴出行」網絡安全審查,並要求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認真執行整改問題。
之後「重槌」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及國務院辦公廳公布,印發了關於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提及加強跨境監管合作,完善數據安全,以及跨境數據流動等法律法規。彭博甚至稱,中央擬收緊中概股海外上市審批。
之前已經有消息稱,「滴滴」不理會內地監管機構的勸告,不願押後美國 IPO 時間,執意要在七月「偷步」上市,官方擔憂正是「滴滴」赴美上市後,將面對美國的監管,假如美方對「滴滴」施壓要求其交出大量關於中國道路與公民的大數據資料,將有可能被美方利用於威脅中國的國家安全上。
跟據兩辦最新通告,針對問題明顯正是「大數據安全」。
官媒《證券時報》評論更直指,兩辦罕有聲明是監管部門對證券市場違法行為,將更加徹底體現「零容忍」,形容資本市場的監管紅線,將會成為真正的「帶電高壓線」。
與中港兩地股市不同,因通脹預期降溫,美股屢創新高,連串中資公司尋求利用美國股票估值偏高的機會,今年上半年,就有 29 家公司在美國集資了 76 億美元,儘管美國監管機構已表明會加強規管中資公司帳目。
令人不解的是,即使「滴滴」在美國上市,為何官方會擔心有泄露數據安全風險?
中資公司到美國上市早有先例,當中掌握全中國消費模式的「阿里巴巴」早就在美股上市,其他涉及大數據科企如「京東」「百度」「新浪」上市時間更長,難道就不怕?
上市公司要向美國監管機構遞交審計帳目,不是甚麼秘密事情,但前題只會是涉及上市公司業續數據,例如新增客戶人數、GMV(交易總量)及經營毛利等,但絕不會是個人客戶私隱,包括邊個高官幾時曾經坐過網約車或網上購物送禮予上司。
換個角度,按同一邏輯,難道美國公司要到內地上市,就要乖乖交出大數據包括客戶私隱資料?
內地亦有爭論開始針對大數據公司、認為這些敏感數據究竟屬於平台及其股東,抑或「屬於國家」?
由去年「螞蟻集團」上市前最後一刻被叫停,表面理由是金融風險過高,但實際是馬雲個人觸怒權貴,說明即使擁有更多財富,也沒有言論自由的權利。
由紅線變成紅海,不獨只有香港的國安條例,內地的監管風暴一樣變成中概股被「圍剿」,表明資本市場如沒有真正的法制保護,只是按官方的意志行事,最終也不可能成為一級金融中心。
看見有評論認為「滴滴」及「字節跳動」這類中資股應該加快由美國轉至香港上市,甚至有利港交所估值,但面對同樣的監管紅海,個人實在不敢恭維。
或許投資者可以在 IPO 過程中揾到快錢,但面對時刻隨個人意志而轉移的監管紅線,到頭來犧牲的,就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了。
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