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王心帆《粵劇藝壇感舊錄》
「曲聖」在報上連載「感舊錄」
王心帆(1896-1992)原籍廣西,於廣州出生,所撰的「歌壇曲」多重組古典詩詞名句入曲,別開生面,典雅優美,世稱「心曲」;知音人士尊稱他為「曲聖」。王氏與著名歌者小明星(鄧曼薇)合作,一撰一唱,配合尤為天衣無縫;心曲星腔,如《癡雲》、《秋墳》者,至今繞樑未散,已成歌壇經典。
王心帆前半生往來港粵之間,光復後始正式定居於香港,居港期間,曾在《小說精華》、《銀星》、《華僑日報》等報刊撰寫專欄。筆者考掘所得,發現王氏在 1964 至 1967 年間,以「心園」為筆名在《華僑日報》上連載《粵劇藝壇感舊錄》凡四百餘篇合共約三十多萬字。
王心帆的「心曲」展示了他撰寫曲詞的超卓才華,這方面的成就早已得到世人的欣賞和重視;而《粵劇藝壇感舊錄》則在在證明他對粵劇藝壇具有深厚認識 — 這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成就,相信應該同樣得到世人的欣賞和重視。
早期粵劇史重要材料
王心帆曾參與紅船、戲班、歌壇、電影等工作,對業內的運作瞭如指掌;又與一眾伶人、編劇、班主、歌者、樂師相熟,所寫的往事不少是獨家的個人親歷或親聞,別具掌故價值。他又曾任編輯、記者,對寫作材料的剪裁,以及對讀者閱讀心理之掌握,都極富經驗;為報章撰稿,感舊憶往,可謂駕輕就熟,優而為之。「感舊錄」內容每能兼具專業知識與掌故趣味,是王心帆用心之作。倘把「感舊錄」中的信息材料都連繫、綜合或重組起來,儼然就是一部由梨園前輩現身說法的「早期粵劇史料匯編」。「感舊錄」每篇都環繞「粵劇」主題,從不同角度呼應專欄的主題,部分內容又融入作者個人耳聞目見的新身經歷,又或加插作者個人的評價;感舊與月旦交織,記敍與論說交疊,十分耐讀。這批文章,無論是回顧或感舊,或人或事,或曲或戲,由上世紀初的紅船戲班,一直寫到六十年代的粵劇藝壇,半世紀的種種人和事,無論是台前還是幕後,在作者筆下都顯得既真實又具體,是早期粵劇史的重要材料。
編訂成書方便讀者
連載於《華僑日報》「感舊錄」內容雖然專業而豐富,但半個世紀以來卻鮮見粵劇研究者提及或引用。究其原因,除了因為舊報專欄未經整理讀者搜集或閱讀都不方便外,未發現專欄作者「心園」就是「曲聖」王心帆,相信也是原因之一。為了好好保存這批「感舊」心血,並同時為讀者、研究者提供閱讀或參考上的方便,筆者一方面為讀者清楚論證「心園」就是王心帆,另方面則把舊報上的「感舊錄」整理成書。
經編訂成書的《粵劇藝壇感舊錄》,卷首長文〈梨園感舊話因緣〉先以具體論據為讀者詳細論證「心園」的真正身分,並縷述「感舊錄」的價值與亮點。正文部分則收錄四百篇採輯自舊報的文章,經校訂、整理後,分成兩卷:上卷是以記事為主的「梨園往事」;下卷是以記人為主的「名伶軼事」。此書相信可與麥嘯霞的《廣東戲劇史略》、陳鐵兒的《細說粵劇》、陳非儂的《粵劇六十年》、南海十三郎的《小蘭齋雜記》和《香如故》、羅澧銘的《顧曲談》和《薛覺先評傳》等梨園專著,以及與粵劇研究相關的其他研究成果產生互補、互見、拼合或比較的作用,為粵劇史編撰工作或粵劇研究工作,提供更多有用、有趣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