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整筆撥款津助制度推行逾 20 年,一直被批評造成社福機構「肥上瘦下」、「同工不同酬」等問題。政府委任的檢討專責小組上周發表報告,提出共 30 項建議,包括提高薪酬政策透明度等,但撥款計算方法不變。社會福利機構員工會今日召開記者會,批評檢討報告只是「炒冷飯」,未有改善肥上瘦下等問題。

專責小組上周發表整筆撥款津助制度的檢討報告,提出 30 項建議,包括建立常規機制,檢視人手編制及服務表現標準;要求機構提高員工薪酬政策透明度;公開在整筆撥款資助下各常設職位的薪酬架構、編制及起薪點等。

不過報告同時表明,應保留現行向機構撥款的計算方法,並維持中點薪金撥款基準,「讓機構可繼續靈活地聘用人手、迅速回應服務需要及有效率地提供福利服務」。

社區及院舍照顧員總工會組織幹事曾紀南今日在記者會上批評,檢討報告猶如「交白卷」、「炒冷飯」,認為報告中有 5 項建議都只是將現行要求搬字過紙,例如現時機構若受資助超過一千萬或整筆撥款佔超過一半,就已經要披露高層薪酬。另外報告亦建議機構董事局就重大決議、公積金等事宜需要諮詢不同持份者意見,惟這些事項早已列明於現行的指引中。

曾紀南稱「前線員工對今次係有期待,但岀到嚟係得個吉」,認為檢討報告反而對機構有利,包括提供 5% 中央行政撥款。他又批評報告未有改善儲備上限問題,只勸喻式「鼓勵」社福機構善用儲備,惟 2018 至 2019 年間,165 間機構當中有 31 間須將超額儲備歸還政府,金額高達3375萬,曾紀南質疑大量儲備積存是否代表公帑未能用得其所。他認為將現時 25% 的儲備水平上限降低,有助機構積極改善員工薪酬待遇。

另外檢討報告中建議繼續維持中點薪金撥款,即由社署按有關職位在公務員薪級表的中點薪金計算撥款,讓機構可以「彈性」聘請人手。不過社區及院舍照顧員總工會秘書鄭清發質疑,所謂「彈性」實際上是剝削員工,有機構「彈性」自訂薪酬表,以致薪金點被大幅修改。曾啟南又指,現時同一職位沒有統一名稱,如照顧員,會同時不同機構以「二級起居照顧員」、「照顧助理」等職位替代,令求職者無法比較不同機構待遇,導致人員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