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蘋果論壇」— 已經三個星期沒有花錢買報紙
6 月 24 日《蘋果日報》出版了最終刊,之後這麼多天都沒有再買過一份報紙。這是五十年來第一次這麼長時間沒有買報紙。
小時候家裏每天總會買兩份報紙,一份是《成報》,另一份是好像是叫《娛樂日報》的,專講花邊新聞。那時父親行船在外,讀報的主要是媽媽,也不知道當時買這兩份報紙的原因。母親雖然讀書不多,但讀寫中文都沒有問題。幾歲大已經開始被媽媽指派去到屋村的報紙檔買報紙。特別是週末週日,買報紙就是我的責任。報紙檔的伯伯都認得我,有時見我遲了下去,還會留起給我,所以通常都不會買不到那兩份報紙。
當時資訊渠道不多,主要就是聽收音機及看報紙。社會普遍還是貧窮,但人手一份報紙,卻是十分普遍。還記得當時報攤上擺滿了不同的報刊,選擇很多。報紙檔只開到大概中午過後,大部份報紙都會賣完。
當年的報章雖然圖片不多,密麻麻都是文字,版面也沒有今天那些那麼活潑,油墨也會弄得手很污糟,但報紙買了回來,當然也會引起我的興趣。很多字,很多概念,很多知識,其實都是早年從讀報中得到的。因此,自細就喜歡讀報。
報紙是資訊的泉源,也是知識的泉源。很多生活的趣味都是從那裏學得,有關世界各地的消息和事物,都是透過報紙得知。這些都很能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稍大之後,大概小學高年班,開始讀《學生周報》及《青年人周報》。後來又成為了小球迷,每逢有重要的賽事,便會自己買一份有人提醒過我說是台灣官方資本的《香港時報》,喜歡讀它裏面全面的評論及賽事分析,有時是兩大版,有時甚至是四大版,也喜歡看見每一個球員的相片都整整齊齊的放在報章的版面上。因為這些都不是家裏平常要買的,要用自己的零用錢來買,雖然零用錢不多,但仍然捨得花錢買自己想看的報紙。
上到中學之後,讀報的習慣一直延續,也開始閱讀各式各樣的雜誌。其中最早自發天天都看的報紙就是《明報》。還記得當時有好幾份晚報,如果當天有什麼重大的消息,也會買晚報來看。
當時的報章,左中右都有。自己也兼收並蓄。最常看的是《明報》、《新晚報》、《華僑日報》、《香港時報》。當年香港雖然是殖民地時代,但社會氣氛逐步走向開放,沒有什麼禁區,也沒有這麼多所謂紅線,從不同報章,知道很多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和角度。在一個高速發展的經濟體,這種多元開放十分重要。《文滙》也好,《大公》也好,其實都不抗拒,有時也會被不同報章對國內情況差天共地的描述吸引。我初中階段便已經念熟了毛澤東那幾十首詩詞,主要都是因為幾份左派報章引起的興趣。對大陸的情況及轉變,也主要從那裏得知。也從來沒有因為閱讀《明報》或《香港時報》,而影響了自己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
80 年代之後升上大學,香港前途問題吵得沸沸騰騰,對資訊的需求很大。當時電視已經普遍,但主要還是透過報章來吸收資訊及課外知識。1989 年六四事件前後,更是天天買《文匯報》及《大公報》,對這兩份所謂左報擺脫黨性,當時覺得應該以行動來支持。後來發生的事,大家都知道,從此之後,就再沒有花過一分錢買這兩份報紙,甚至讀也甚少了,就算免費派也很少拿起來了。
但每天買報紙,讀報紙的習慣,其實一直延續。而且,有一段很長時間還有剪存報章的習慣,又把剪存的新聞及評論文章分類存檔。去年在理工大學退休時,把多年來剪存的報章總共二十多箱,差不多全部都忍痛放棄了。只能把少量掃描,以電腦檔案保留住。
90 年代中至主權移交初期那幾年,我每天買五分報紙,包括《明報》、《信報》、《南華早報》、《經濟日報》加上《蘋果日報》。習慣自小養成,我曾經是那種買唔到報紙會周身唔聚財的人。就算近年適應了用 iPad,多看了網上版,多了透過各種社交平台看新聞,仍然每天有掀報紙的習慣。就算去了海外幾個星期,不在香港我都會叫家人幫我買報紙,回香港之後那一晚,就會花長時間去讀那些過氣的報章。
十多年來,睇住香港各大小報章慢慢自我調整,言論自由的空間逐漸收窄,部份報章難以經營下去。早就放棄了《經濟日報》,近年就連《信報》及《南華早報》都不常買了。但《信報》就保持住訂閱網上版,直到去年。至於一直標榜是公信力最高的《明報》,近幾年真的越來越難忍受。那些評論越來越小罵大幫忙。「論壇版」為了搞平衡,可以讓一些基本邏輯都有問題的文匯大公式樣辦八股文章充斥半版。這一份從中學時代開始閱讀的報章,便慢慢離開了我的日常生活。到近幾年,除了維持每星期日買《星期日明報》之外,其他日子只是偶然買來看看。
我自問自己的作風並不浮誇,也不特別追求形式上的亮麗,早年的《蘋果日報》也有不少不令我欣賞的地方。但我喜歡看圖片,中學時代很喜歡溜圖書館看 Life Magazine,也訂閱了幾十年 National Geographic,《蘋果》在這方面掀起了香港中文印刷媒體的一個轉折性的改變。最近十多年,《蘋果日報》在作風上的正面轉變有目共睹,更慢慢成為唯一一份能夠站穩民主立場的中文報章。相對於其他不斷自我調整、自我制約、小罵大幫忙,以中立為名來把自己的立場模糊化,或者以平衡之名來掩飾在是非正義立場上的退卻及向權勢屈服,《蘋果日報》變得高大,除了是他們同工上下的不斷求變求進步之外,可能也是客觀環境變得醜陋,也是其他中文報章自我矮化而促成的!
結果,到最近這七、八年,《蘋果日報》成為唯一一份每天都會買回來的報紙,再加上一份星期日才買 Sunday Post 及《星期日明報》。我似乎仍然是那種買唔到報紙便會周身唔聚財的人。但這一次在特區政府迫害《蘋果日報》及黎智英的過程中,大部份本地報章的態度都是袖手旁觀,甚至樂見其成。銷量較好的那一份小報說是「壽終正寢」,這種墮落不令人意外。但就連《明報》的評論文章也把《蘋果》的最終不得不關門看作是政治鬥爭的結果,這種是非不分及扭曲,已經與幫兇沒有分別了!其他仍然喬裝仍未淪為喉舌的,就更加不要說了!
6 月 24 日之後到今天整整三個星期,我終於戒掉了買報紙的習慣。我不會再因為沒有買報紙而感到周身唔聚財!我偶然會到報紙檔及便利店觀察一下,初步的觀察是似乎沒有一份中文報章因為《蘋果日報》的陷落而得到好處,而我自己也會身體力行。今時今日,如果再花錢去買香港的中文報章,簡直就是浪費金錢,也是助紂為虐。仍然保持這種習慣,就是一種壞習慣。
我會繼續捐錢及訂閱幾個網上媒體。我希望大家繼續支持及利用各種網上平台,縱然這些平台有時都會有一些令人遺憾的動作。但印刷媒體的黃金時代可能真的過去了,大媒體的時代也將成為過去。由政府出資死撐,或者要透過政府及建制陣營派餅仔才能生存的媒體,就更應該早就壽終正寢。《蘋果日報》的陷落不但不會讓其他競爭對手有好處,而且只會加快了香港中文印刷媒體的死亡。
為《蘋果》論壇版提供的評論文章可以繼續寫,我相信仍然有渠道發表,有沒有稿費都沒有所謂。不買報紙,每天省下十元八塊,起碼可以飲杯涼茶。壞習慣就要戒掉,助紂為虐更是不應該。這三個星期感覺自己更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