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埃及提出「與疫共存」接受無法「清零」 重啟經濟與控疫間難取平衡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至今,已超過一年半,即使疫苗推出,疫情仍未見消退,各地更因變種病毒株而再度爆發。很多人都問:究竟生活何時回復正常,不用戴口罩與可以出國旅遊?
事實上,不少專家都認為,人類未必能完全撲滅疫情,病毒此後可能如感冒,或其他引起類似感冒徵狀的冠狀病毒一樣,人類要與 COVID-19 共存,該病更會在每年特定季節爆發,需要每年接種疫苗預防。
新加坡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聯合主席顏金勇、黃循財和王乙康上月甚至已指,首先在印度發現的變種病毒株 Delta 傳染力高,令新加坡「清零」有一定困難,與其追求零確診,新加坡會選擇採取積極的篩檢策略,擴大追蹤範圍、找出密切接觸者及隔離等,把形成大型感染群的風險降到最低。
埃及早前同樣更新措施,希望民眾「擁抱」與 COVID-19 共存的生活,除了強制要求民眾離家後必須戴上口罩,過去的防疫措施都有放寬,包括宵禁令由之前的下午 5 時至翌日早上 6 時,放寬至晚上 9 時至翌日早上 6 時,該國也將會在下月恢復所有國際民航航班。
各國都以盡快重啟經濟為目標,但在公共衛生與經濟之間難以取得平衡。即使分別已有 52.5% 與 57.4% 全國人口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的英國和以色列,兩國都在放寬防疫限制措施後疫情有所反彈。
雖然疫苗有效,但種種跡象顯示,「與疫共存」很可能是在短期內會出現的情況。尤其當全球仍有很多人對疫苗抱懷疑與猶豫的態度,至今無一個國家達到群體免疫 (herd immunity) 的門檻——此門檻在學界中未有共識,而且在各種傳染病都有不同,但在指定人口中通常需要大約 70% 或以上的疫苗接種率,以令部份因身體問題而無法接種疫苗的人也可預防感染。加上疫苗在各地分配的不公,都令病例「清零」更為困難。
疫苗猶豫將致更多變種病毒株出現
民眾懷疑疫苗效用主要來自兩方面。第一,是以為完成接種疫苗後一定不會染疫,而且很容易會出現嚴重副作用。然而,至今無一疫苗製造商能說疫苗有 100% 保護力,相反製造商一直更著眼於接種疫苗後,預防變成重症的機會,減低各國醫療負擔,避免出現疫情初期,意大利醫療系統幾近完全癱瘓狀態,很多 COVID-19 患者都在等候入院時在家中死亡,類似情況同樣在年初印度爆發時出現。
第二,至今仍有人以為 COVID-19 是小感冒,不須擔憂病情,或認為自身的免疫力足以抵擋。不過,根據世衛數據,每年約有 10 億人感染流感,但當中只有 29 至 65 萬人病死,死亡率為 0.029 至 0.065%。相反, COVID-19 全球至今累積逾 1.87 億人感染,近 405 萬人病死,死亡率達到 2.1% ;在醫療系統較落後、疫情其中一個最嚴重國家秘魯的 COVID-19 死亡率,更高達 9.3%。而且現時已有多個研究顯示,COVID-19 對康復者的神經與血管都有長期負面影響,可見 COVID-19 並非僅是小感冒。
另外,如果各國短期內仍無法大幅增加接種疫苗比率,將不能有效阻截病毒的傳播,令該病毒演化出更多變種病毒株,疫情會更難應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與被逼留國消費等,都會是「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