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新聞圖片

(作者按:本文原刊於香港記者協會《2021年言論自由年報》,原題為〈急風暴雨整治港台 公共廣播危在旦夕〉,主要記載 2021 年年中之前的一年,香港電台之變化。五月底截稿後,香港電台各種自戕舉動持續,本文為加長更新版,記錄了至2021年七月中,香港電台之死狀。)

2021年,是香港電台大倒退的一年,特區政府以粗暴手法強硬整治。二月中旬,政府發表《香港電台的管治及管理檢討報告》,指控港台編輯管理制度有缺失,高層人員角色被動,嚴重倚賴外判員工等;但檢討報告絕口不提香港電台的傳媒公信力在全港傳媒中排行第二,亦未提及香港電台節目獲獎無數,為全港電子傳媒之冠。

政府亦同時公布,廣播處長梁家榮提前解約,由沒有傳媒經驗的政務官李百全接任。李百全上任後隨即實行一套全方位節目審查制度,一直遭建制派批評的電視部公共事務組《鏗鏘集》、《議事論事》、《視點31》等節目成為整頓主要目標,手法包括全流程審查、臨時抽起節目、不准做政治題材、換主持、聘請外判員工取代原製作班底等,多名主管、監製及資深記者相繼辭職。香港電台又宣布,退出參選新聞獎,得獎亦不領獎,並從YouTube移除一年以上的網上重溫節目。

短短數月間,香港電台面目全非。

消失了的梁家榮

廣播處長梁家榮提前半年解約離任,向員工發電郵告別:「驪駒在門。同舟相隨五載半,激流蕩;相濡相忘,銘感五內。寵辱無驚,去留無意。也無風雨也無晴。」

架構上,廣播處長屬香港電台「總編輯」。「檢討報告」直指「總編輯及高層管理人員角色被動」,謂編輯管理中「問責意識薄弱」,又指香港電台管理層「一直沒有按《約章》規定,就關乎編輯方針、節目標準及質素的事宜,主動向顧問委員會徵求意見。」不過,《香港電台約章》中的字眼,只寫廣播處長「可」向顧委會徵求意見,並無要求「主動」去做。

有港台員工指,梁家榮任內一直受到龐大壓力,但梁大體上尊重編輯自主,並未過問節目細節。

消失了的編輯自主

廣播處長由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李百全出任,他履新後,強調自己是香港電台總編輯,他有自己的「impartiality test」,判斷節目能否播出,但李百全從來未公開解釋他如何理解「不偏不倚」及個別決定的具體理由。甫上任,李百全旋即以強硬姿態直接審查,後成立一個九人「編輯委員會」集體負責編審。

審查方式包括直接「睇片」審核,過問節目細節,指令修改內容,要求增加建制訪問對象,不達要求的會直接抽起節目,不容播出,甚至要求其他組別及臨時增聘外判製作人負責新節目;製作流程方面,要求編導拍攝前提交詳細計劃書,批准後方能開始拍攝,更曾多次指,若主管不聽從指令修改節目內容,要引用法例「扣人工」;亦警告港台員工不得向外透露管方決策,否則引用「官方機密法」懲治云云。

消失了的鏗鏘

有四十三年歷史,香港電台皇牌節目《鏗鏘集》,多集節目被抽起,部分直接被殺不准播出,部分審查決定遲遲未下達,未能按原訂時間播出。抽起的節目,包括一輯講述網絡新聞媒體經營困難的故事,專題訪問了《眾新聞》及《HKFP》記者,管理層要求增加「藍媒」訪問,《鏗鏘集》團隊以選材無關黃藍,「藍媒」與其選題角度無關,稱難以修改,最後專輯不能播出。另一輯講述中大學生會上莊遭校方威脅打壓到最後總辭的過程,紀錄片雖然訪問了兩位建制派議員,仍不獲批准播出。又一輯探討「完善選舉制度」,節目雖然訪問多位建制派人士,包括參選過資訊科技界落敗的楊全盛、屬民建聯的大律師馬恩國等,他們的篇幅亦較長,但仍不批准播出,負責該專輯的編導即時辭職。

另一集專訪保釣人士,當中包括老保釣成員羅就,聞國歌落淚的畫面,據報道港台管理層將專輯送交律政司審查是否違反「國歌法」,未有播出日期。一輯《鏗鏘說》專訪法醫馬宣立,亦曾被拖延播出,懷疑與馬宣立在節目中解釋自己名字「宣立」的來由,是父母為紀念馬來亞「宣布獨立」。

《鏗鏘集》團隊又提出製作有關六四周年紀念、跟進7.21事件、「傳媒定義」等專題,全部不獲批,管理層更指示,日後不能做政治議題,只可以做民生古仔。《鏗鏘集》監製李賢哲辭職。至七月初,大批原受聘於《鏗鏘集》的「服務提供者」被告知不用上班,原班底大部分編導亦已辭職。

消失了的議論與視點

公共事務組其他節目亦蒙難。《議事論事》五月一集,片尾播出製作人員名單時,配上六四長跑畫面,李百全指內容「加插播放」、「未經編輯管理委員會同意」,節目要下架刪剪,並聲言追究責任。港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反駁,指《議事論事》節目過去兩個多月,管理層從未要求連片尾都要送審,質疑李百全所言偏離事實,片面交代。

管理層亦一路對《議事論事》其中一環節由余若薇主持有不滿。「六四長跑」事件後,管理層更換製作團隊,六四前後的集數,由外判團隊製作,節目主持包括建制派前議員伍婉婷、開電視的楊振耀及時事評論員尹志強,工會指全部屬建制派人士,質疑能否做到《約章》中所講的持平。新團隊的製作,被訪者幾乎都屬建制派聲音。

時事分析節目《視點31》亦於節目表中消失,多個環節曾受高層干預。藝人朱庭萱及傳媒人盧覓雪討論「娛樂為什麼」,本來安排直播但被阻止,要審查後才能播出。過往主持常會在節目開場白中,談及近日甚至當天熱門話題,以作引子,增加時效性,但由於時間上難以預先給高層審查,亦被刪去。不同節目的製作人員均表示,新管理層事事加上「黃藍」框架,一些無關政治的議題亦被要求被訪者要「平衡」,加入「藍營」聲音,就算一些親建制陣營批評政改的聲音,亦曾被刪剪。不少製作人員謂,意見變得一言堂,嚴格審查亦令時事節目內容失卻時效性。

消失了的《五夜講場》

《五夜講場》為清談節目,一周五夜,由年輕學者談文學、哲學、歷史、科學、社科話題,這節目誕生於香港電台獲得更多廣播頻道節目時段但製作費用不獲相應增加之際,本意是締造「知識型社會」,製作商營電視台不會做的節目。《五夜講場》雖然得到好評,亦由於不需外景拍攝或大量後期製作,資源花費不多,但仍遭殺滅,而且決策過程倉促,部分集數存貨要在凌晨二時的時段播出,可見所謂「節目改革」,欠全盤規劃,長官意志由上而下。

消失了的公開透明

雖然港台高層曾表示,審查標準根據《香港電台約章》及《節目製作人員守則》,但從未具體解釋個別節目什麼細節出問題。香港電台只承認「抽起」過三個節目,謂其他出問題節目沒有「抽起」,屬「編輯決定」;工會質疑管方運用語言偽術掩飾。

三月底,港台曾發聲明指有三個節目被抽起,是因為爭議性議題「未能做到持平、不偏不倚及真確準繩」,但未具體指明不通過審查的地方,只形容當中有節目對「完善選舉制度」及國安法等有不準確的描述,另「有節目可能抵觸法例或通訊局的業務守則;有節目只陳述單一方面的立場;有節目縱然有訪問不同立場人士,但節目內容絕大部份只側重某一方立場人士的言論;有節目片面地報導受訪者面對的處境,但沒有交代事情的前因後果等。」

工會則指,管理層從未正式同員工面談,講述編輯準則,所有指令均從上而下,更多情況下是不講理據。工會又批評,管理層要求各組節目編導要白紙黑字詳細稟告製作大綱,但上頭的整改審查要求,卻是口頭轉達,不會明文指示,令員工無所適從;甚至指是機密,要求主管不能泄密,否則以「官方機密法」懲治。

就算是商經局所做的港台檢討報告,亦屬黑箱作業,專責撰寫報告「檢討香港電台管治及管理專責小組」,全員名單一直保密,政府只透露小組包括政務主任丁葉燕薇及港台助理廣播處長張健華。政府解釋披露資料會令日後較難進行其他檢討。

消失了的蔡玉玲

《鏗鏘集》編導蔡玉玲成為7.21元朗襲擊一連串事件中,第一個被定罪的人。她因參與製作〈7.21誰主真相〉專題,於運輸署查冊,追尋7.21事件運載武器及疑人之車輛車主身分,被控兩項「虛假陳述」罪成,罰款共六千元。

裁判官徐綺薇定罪時,表明不接納查探運送武器的車輛資料屬「交通及運輸事宜」,判蔡玉玲填寫表格時「虛假陳述」,亦表明「良好動機」並非重要;判決書中,裁判官沒有考慮新聞自由及事涉重大公眾利益等元素,更把限制查冊收窄至查冊資料只能作與個人有關之用途。

蔡玉玲屬香港電台「第二類服務合約提供者」(Cat II),事件中,香港電台並無向蔡玉玲提供任何援助,亦未有負責律師費及罰款,更於法院未有判決前暫停其在《鏗鏘集》的工作。

香港電台亦一度抽起蔡玉玲編導的〈卓越教室〉一集不播出,此節目由教育局贊助,有關行政長官嘉獎的特殊教育學校及老師,內容全無政治敏感,後來因為被訪老師校長及教育界的不滿,該集節目延期後最終播出。蔡玉玲已就查冊定罪上訴。

〈7.21誰主真相〉一輯調查報道,獲本年的金堯如新聞自由大獎、人權新聞獎紀錄片大獎、亞洲出版業協會卓越新聞獎之「公共服務大獎」。蔡玉玲本人獲哈佛大學選為本年度尼曼學人,將到哈佛大學進修一年。

消失了的利君雅、唐若韞與眾多高層監製

《視點31》主持及編導利君雅兩度被延長試用期,最終不獲香港電台正式聘用為公務員,五月底離職。利君雅於反修例運動的政府記者會中,曾多次發問尖銳問題,包括要求特首林鄭月娥「講人話」等被投訴,經調查後港台曾裁定投訴不成立,但香港電台忽然罕有地重啟調查,最後利君雅不獲聘用為正式公務員。本年度人權新聞獎,《視點31》兩輯製作則獲兩項優異獎,利君雅亦為編導之一。

另一港台編導唐若韞因去年在英文節目The Pulse中追問世衛助理總幹事有關會否重新考慮台灣世衛成員資格,遭黨媒及團體抗議;及後其參與製作有關新疆「再教育營」、兩年前播出的〈在那不存在的監獄內〉亦被翻舊帳,唐若韞最終辭職。該新疆專題曾獲多項本地及國際獎項。六月初通訊事務管理局裁決,The Pulse 節目中有關台灣世衛成員等內容的投訴不成立,通訊局亦指節目內容反映多方面意見。七月開始,The Pulse 停播。

連串事件中,電視部公共事務組總監王祿霞、高級監製薛友德、《香港故事》監製方曉山,原《頭條新聞》監製廖慧玲,均已辭職。而曾任香港電台高層「九人小組」之助理廣播處長周國豐及署理助理廣播處長區麗雅,亦先後辭職。

消失了的獎項

新任處長李百全上任後,香港電台去信各大新聞獎項機構,表明退出已參選的獎項提名。港台表示,乃因應《檢討報告》檢討各方面運作,包括節目參與本地及國際獎項的機制,過渡期間不會參與任何遴選,參加了的會退出,得獎亦不會領獎。

人權新聞獎秘書處表示,獎項頒給記者,並沒有機構退出的機制。本屆人權新聞獎有關電台及紀錄片的獎項中,共奪六獎,香港電台表示不會領獎。國際組織「無國界記者」指,香港電台拒絕領獎之做法聞所未聞。

消失了的重溫節目

港台亦於五月初宣布,YouTube官方頻道的節目只保留一年,謂與官方網站只保留十二個月節目重溫的做法看齊。刪片消息傳出,有網民形容是「現代版焚書坑儒」,又恐防日後難以重溫舊日經典製作、歷史被移除,紛紛下載各個香港電台時事節目。港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質疑,YouTube頻道並無容量限制,不涉額外公帑,亦能擴大觀眾群,令運用公帑的成本效益最大化;工會指,港台節目是公共資源,是香港人的共同財產,質疑管理層做法會令外界懷疑另有目的。

五月期間,網民亦發現,香港電台網站過往能重溫以往的得獎節目,該頁面不能進入。

消失了的《日常八點半》

消失了的節目,還包括每周五晚黃金時段的《日常八點半》。此節目主要談旅遊、飲食、消閑、親子、音樂等軟性話題,亦不能倖免,七月中旬完結。原有時段變成《國劇830》,「頭炮」播出內地劇集《號手就位》,屬解放軍火箭軍宣傳部出品,亦屬中共百年黨慶獻禮。港台31頻道過往從未在八點半時段播出內地電視劇集。

消失了的《頭條新聞》

全港唯一以輕鬆諷刺方式談論時事的《頭條新聞》,新節目季度已然消失,復播無期,原監製亦已辭職。通訊事務管理局二零二一年一月再次裁定早前三輯《頭條新聞》的投訴成立,發出「強烈勸喻」,投訴同樣涉及〈驚方訊息〉環節,藝人王喜穿著類似警察制服於垃圾桶中「彈出彈入」及其言論等,指是惡意描繪,污衊警員。

消失了的《左右紅藍綠》

個人政論短評節目《左右紅藍綠》二零二零年七月底消失於香港電台。通訊事務管理局九月審議四宗節目投訴,向港台發出「警告」,指二零一九年反修例運動時的四集,嘉賓評論警方執行欠持平、屬一面之詞,沒給予警方機會回應。《左右紅藍綠》有十二年歷史,前身為《五稜鏡》,節目形式一向是予受邀嘉賓單獨表達四至五分鐘個人意見。

消失了的《警訊》

香港電台與香港警察關係惡劣之下,港台最長壽節目、啟播四十七年的《警訊》,亦於二零二零年八月終止。警方表示由於近年社交媒體普及,市民接收資訊方式改變,因此停止與港台合作製《警訊》,重新調配資源。「騙徒行騙手法層出不窮」這句經典對白轉移至無綫新聞,警方開始於該台新聞頻道贊助製作節目如〈騙騙遇上你〉等,宣傳警方工作。

消失了的電台節目主持

六月起,整頓潮亦蔓延至電台部,二台《瘋show快活人》主持曾志豪及貴花田被辭退,電台解釋是為了「復刻版」,由舊有主持替代。曾志豪謂:「如果當香港是我家,現在是家變。」曾志豪不久後宣布,要抵達台灣。於香港電台主持烽煙節目 11 年的區家麟,亦於六月底被通知,不需再主持《自由風自由phone》。評論中國時事、屢遭建制派投訴的電台節目《中國點點點》亦於七月中暫停,港台的理由是讓路予奧運節目,但卻罕見到未能確認奧運過後會否復播。《中國點點點》嘉賓主持之一劉銳紹認為,節目一向平實處理中國新聞,堅持喜憂同報、批惡揚善。

消失了的公共廣播

一連串急風暴雨式的整頓,政府不再用往日「陰乾」方式,改為全面動用公權力,香港電台高層化身成為審查員,片面解讀守則,肆意動用行政權力,刪殺內容,調配人事,過程缺乏監察制衡,香港電台「公共廣播」之理念,亦迅速萎縮。

香港電台的節目板塊,一方面越趨「軟性」、非政治化、少批判性,也許仍然有小眾興趣題材,有弱勢社群的聲音,但宣傳角色越加明顯。新管理層上場後,旋即增加一系列主旋律節目,包括普通話台節目《新紫荊廣場》與建制派香港島婦女聯會合作〈姐姐們你好〉環節;又推出《世紀長征》節目,講述中國近代史。較受爭議是特首林鄭月娥親自主持四十集《選委界別分組面面觀》,與選委談新選舉制度,被指利用公器為競選鋪路,有利益衝突。港台製作人員工會質疑《面面觀》節目只有一面倒聲音,為何被視為「不偏不倚」?

「公共廣播」理念中,最重要元素是排除政治及經濟影響,獨立運作,製作不受金權利益驅使的節目,監察政府,讓無聲者發聲,真正為人民服務。

「全面管治權」下,特區政府視「編輯自主」為無物;「不偏不倚」則成為審查的藉口,亦無視專業製作團隊的判斷。香港電台迅速轉化成喉舌角色,言論鳥籠的大小由審查官隨意定奪,突顯公共廣播理念在威權政體下之脆弱。

蔡玉玲於查冊案上訴時,寫下鏗鏘一句:「身為傳媒人,我一直以報道事實、說真話為志業,在我城崩壞之時,我期許自己『活在真實中』」,真誠、善良、正直地活著。」

 

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