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劃馬鞍山綠化帶三大弊處 發展棕地才正確
【文:陳可淳(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規劃署於去年底建議將馬鞍山村路及樟木頭村附近七幅「綠化地帶」改劃為住宅、政府機構等設施,涉及地段最近與馬鞍山郊野公園相距不足 15 米,恐造成生態破壞。城規會早前就改劃收到共 7,286 份申述及意見,數量冠絕歷年同類改劃,當中更多達 99% 反對。城規會會否依「一面倒」的民意否決申請,受到很大關注。
然而,事實與數據均反映,城規會通過改劃申請屬弊多於利。本文權衡兩者,事實便勝於鴻辯。
「弊」:等同破壞郊野公園生態
是次改劃中的選址,其中兩幅綠化帶與郊野公園相距不足 15 米及 35 米,只有一路之隔。事實上,改劃馬鞍山綠化帶的選址,被林地及植被所覆蓋,不但發揮保護郊野公園生態核心區的緩衝作用,部份更與郊野公園有高生態連結,具有景觀及康樂價值,絕不能貿然發展。
相反,假如改劃成功,工程會嚴重破壞馬鞍山郊野公園的景觀,地盤範圍中「香港稀有及珍貴植物」的黏木亦「必死無疑」,造成大規模的生態環境損害。
「弊」:違反土地大辯論結果
於 2018 年土地大辯論中,發展局表明不會尋求改變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用途。假如通過改劃,將會成為入侵發展郊野邊陲的最壞先例,一發不可收拾,亦是政府出爾反爾之舉。
改劃用以建屋 =「利」?
改劃的綠化帶將計劃用以興建住宅,然而香港從來也不缺可供應房屋的土地。事實上,香港有多達近 2,000 公頃的棕地,惟政府仍「嘆慢板」。根據綠色和平與本土研究社的最新調查,當局未有掌握棕地最新數據及現況,計漏近 380 公頃棕地,只取當中一半並保守估計已可建約 95,000 個單位,足以吸納現時改劃建議共 7,220 個公私營房屋單位。
事實證明,政府不應再漠視棕地發展潛力,繼續製造「郊野」與「住屋」對立的假象,而應優先發展棕地應付公營房屋需求。平衡生態、民意和住宅需求,城規會否決是次改劃申請,絕對是唯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