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鳳翎】

對於這一代人來說,香港本土風俗既陌生又熟悉,我們可能親眼看過上一代人舉行傳統儀式,也或多或少曾參與其中,但如要了解每個儀式背後的意義,便要回家問長輩。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副執行總監黃競聰撰寫了《簡明香港華人風俗史》一書,以歲時節慶為軸心,全面縷述本港不同風俗文化。黃競聰同時身兼香港史學會理事、盂蘭文化節執行委員會成員、海濱文化導賞會顧問及兼任大專講師,他經常因為工作需要走訪不同地區考察,甚至和不同鄉紳聊天。他將過程中收集的資料整理並結集成書,出版了這本珍貴的本地風俗寶鑑。

屬於也只屬於香港的風俗

「風俗」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定義,包含了節慶、婚嫁、喪葬、建築等範疇。在現代,人們對風俗的理解結合了西方學說,認為風俗結合了民間經驗和知識的生活習慣,久而久之約定俗成,成了風俗。雖然華人社區有類似風俗,但常言道「各處鄉村各處例」,不同地方會因應其物質條件形成風俗,就算是香港,同一個神誕在不同鄉村也有各自特色,沒有所謂正宗與不正宗,每個地方的風俗也是獨一無二的。

風俗也非一成不變。很多人感嘆現在農曆新年的氣氛一年比一年淡,這與人們的生活水平改變有關。過往社會物資匱乏,人們可能只有在節慶才會買新衣服或吃到豐盛的餐宴,因此他們對節慶比較重視。反觀在現代,這些事不罕有,人們自然不再那麼期待。不過,舊日的傳統變淡,是否代表人們不再重視正月呢?其實也不然,例如每一年香港人也會關注黃大仙的頭炷香,看「夏蕙姨」今年的新裝,時代變了,新的風俗也隨之誕生。

雖然傳統風俗對我們的生活未必有太大影響,但了解既有風俗,可以看到一個城市的往昔。譬如港人年初三會拜車公,除了希望轉運,也因為初三是赤口,不宜拜年,於是人們想去「郊遊」。以往,沙田是一個郊野地區,人們要專誠坐九廣鐵路才能到達,而沙田其中一個著名的景點就是車公廟,去一趟就相等於我們現在去旅行。如今沙田早已成為了繁華市區,風俗仍舊,卻見證了滄海桑田。

圍村的「圍」和「青年魯班選舉」 

「風俗」可以體現在習慣上,也可以呈現在建築物,甚至是人身上。例如,我們習慣稱呼本地鄉村為「圍村」,是因為當初村落會用牆圍起來,這種稱呼也反映了以往的生活狀況。從前在農耕社會,村與村之間常常因為爭奪天然資源而發生械鬥,加上早期大量客家人來到香港,因為語言不通和習慣不同,容易觸發衝突,村落之間便唯有加建圍牆保護村民,漸漸形成一種建築特色。這些圍村又分為「廣府圍」及「客家圍」,廣府圍的代表有位於錦田的吉慶圍,而客家圍的代表是沙田曾大屋,已有超過150年歷史,現在仍然保留得很完整。

歷史人物也是本地風俗的來源,例如農曆六月有魯班先師誕,魯班先師既是歷史人物,也是建築行業的保護神。直至現在,建造業的工人依然非常重視這個節日,他們會在慶祝前先超渡過往一年在工地身故的手足。去年,有關單位更在魯班先師廟舉行「青年魯班選舉」,將行業信仰承下去,場面非常熱鬧。

雖然風俗無處不在,但是要好好記錄並不容易,因為風俗會隨時間改變,除了結合文獻資料,也要進行田野考察以及口述歷史才能梳理現貌,《簡明香港華人風俗史》一書的珍貴之處,正是保留了香港的此情此景,將香港一代的美麗面貌留存。

 

(本文原刊於星島日報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

---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周嘉俊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