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來源:Fred Kearney @ Unsplash

【文:Vas Readiphilia】

早前參加了大館一個名為〈時間在午後陽光下睡著了〉的節目,那是一個真人一對一的表演,表演者每次向一位觀眾記誦書的內容。這個計劃由編舞家 Mette Edvardsen 發起,從 2010 年開始在世界各地演出。

〈時間在午後陽光下睡著了〉取名自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於 1953 年出版的反烏托邦小說《華氏 451 度》(Fahrenheit 451)裡的一句對白,小說講述一個不允許書籍存在的未來世界,書籍遭當權者焚毀,保存書籍的唯一方法便是把書記進腦袋,透過背誦流傳後世。

透過一對一的記誦和聆聽,我感受到文字是流動的、有生命力的,閱讀本是很個人的事情,然而當文字被封殺,書籍流通受限,閱讀變得奢侈,它反而成為連結群體的橋樑,因為人不能在獨善其身的狀況下保存書籍,人必須口耳相傳,才能讓書籍得以保存。

在《華》所描繪的那個不允許書籍存在的世界,人們沉醉於電視節目,電視人物成了「家人」,人們日夜塞著耳機,接收娛樂和新聞資訊,只許快樂,不許哀傷,懶於思考,踐踏文史哲各類學問,活得行屍走肉。消防員的職責不是滅火,而是放火 — 接獲市民舉報鄰居非法藏書後,打火員便出動一炬燒燬書與房子,打火員視之為高尚天職,書沒有了,人們便更沉醉在電視媒體提供的娛樂之中。

「如果你不想讓人為了政治問題煩心,就不要給他問題的兩面說法去煩惱,只要給一個,最好是什麼都不給。讓他們忘記有種東西叫戰爭。和平。蒙塔格。讓人民參加競賽,看誰記得暢銷金曲的歌詞、各州首都的名字,或是去年愛荷華州收成了多少玉米,用一大堆激不起一滴熱血的資料塞滿人民的腦袋,用滿滿的『事實』將他們塞到快要該死的窒息,讓他們覺得自己大腦裡填滿了東西,知道許多資訊,絕對『聰明』。然後,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在思考,覺得自己一直在前進,即使只是在原地打轉。他們這樣就開心了。」—《華氏 451 度》

我曾在一家傳媒工作短短二月,每日為其網站製作十篇八篇 content farm,盡是一些道聽途說、毫無根據的無用資訊,「英國研究顯示……」對,就是這些垃圾,浮游於電子宇宙浩瀚之海的垃圾。電子垃圾雖不佔空間,但蠶食人心,使人以為自己掌握了什麼,向廣大的世界邁進一步,這正是小說描述的今日境況。

當權者焚書坑儒,這可恨嗎?可恨,但沒有打火員,人還是會停止閱讀,打火員的工作淪為一場表演,人民視燒書為餘興節目,大家只想活在虛構的娛樂中至死。

但我相信書是不死的,當權者燒的不是書,是燒思考的自由、燒知識的追求。書總是存在的,但結果可以比書不存在更可怕,便是書中所裝載的都是平庸的娛樂,若有一天 content farm 可以輯錄成《英國研究集》,而且人們捧上手津津有味地讀、把它引進學校成為學生讀物、專家領袖引用它以支持自己的理論,讓平庸次等的東西取代瑰寶,劣幣逐良幣,那才是真正可怕的。我們要懼怕的不是一件東西會在世上消失,聰明的當權者會偷龍轉鳳,同樣的酒瓶,但裡面裝的是工業甲醇。

還有一個卑鄙的把戲,便是使人閱讀卻失去閱讀的精粹,我稱之為「谷阿莫式閱讀法」。近年聽書 app 大行其道,標榜短時間內讀完一本書,快速吸收知識,如書中所言:「經典作品被縮短成十五分鐘的廣播節目,然後再縮短成兩分鐘的書籍專題,最後終於成了辭典裡十行、十二行的介紹文字。很多人對《哈姆雷特》唯一知道的就是某本書裡一頁的解釋。」布萊伯利錯估了一件事,未來的人們會對知識更加渴求。不過他也猜中了一件事:未來的人們愈來愈不會花時間在理解和思考上,所以五分鐘看完一部戲,十五分鐘讀完一本書如此受落,很多人對於每天這樣接收資訊樂此不疲。閱讀不死,但已被扭曲得面目全非,就像廉價的香腸和肉丸由肉沫和麵粉攪勻而成,人們即便知道吃的可堪稱為垃圾也不在乎,因為不想處理原隻家禽,太難了太複雜了,反正香腸也夠好吃了。

當書籍被限制出版、被下架,新聞報導不再可信,歷史遭篡改,我們負隅頑抗之策,便是拿起一本書,認真細細地讀,記誦美麗雋永的文字,讓自己成為一本不能燒毀的書。

 

作者簡介:百無一用神學生,喜歡文學音樂電影但不知怎麼走上了神學之途。Instagram:vasreadiphi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