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廿萬 只有滙豐和復必泰可選買 你會怎樣分配?
最近反思一個理財個案 ── 如果你有 20 萬港元,有兩款股票可以選買:滙豐和復必泰(BioNTech,BNT),你會怎樣分配這 20 萬元?
這裡先假設你不是反疫苗人士,否則你當然不會選擇投資復必泰。這裡也先不討論發災難財的道德問題。
滙豐的市值是 9000 億港元 ── 股價已很殘了,很少低於1兆;復必泰則連環飆升後,約值 4000 億港元。很難說復必泰的價值,是否應該比滙豐低一截。如果你問一個印度人,大概他會覺得滙豐沒有了,他也並不在乎,他只需要復必泰,復必泰的價值可見一斑。就估值而言,從 Barron’s 網站所見,據分析員預測的平均數,復必泰的預期市盈率低於 9 倍,也肯定遠低於滙豐。
就前景而言,復必泰未來的盈利模式,是在世界各地興建更多疫苗廠。滙豐未來的盈利模式,是在世界各地撤出更多巿場。它們的前路像各走極端,分道揚鑣,形成一個 V 字。
但這裡我並非主張,你應該投資復必泰多於滙豐。但我內心不無糾結,就是大部分人的實際投資,是滙豐:復必泰(又或另外兩家 mRNA 疫苗公司)的資金比例為 100:0。以開首的問題而論,就是 20 萬港元均全部投放在滙豐。他真的這樣遠遠看好滙豐多於復必泰嗎?
一個香港的投資者會這樣辯解:我並不是看好滙豐多於復必泰。之所以投資比例為 100:0,是因為我不會買美股;而那些滙豐股票是很久以前買下來的,那時世上還沒有復必泰(但為何投資要不動如山?),又或那是 MPF(強積金)代理人/基金經理等代我買入的。其實我也覺得疫苗是目前的大勢所趨,但基於我不會買美股,我投資的是國藥和科興。
據香港大學的研究,科興疫苗的抗體水平較遜,但得說這是無可非議,畢竟它採用滅活病毒,與 mRNA 技術是兩回事。正如一般餐廳和健康餐廳賣的同樣是食物,但營養水平卻始終會有差異。那並不是科興不努力,只是技術不同,貢獻不應輕易抹煞。你道為何科興不製 mRNA 疫苗,但實情是這是最新技術,全球就只有三家公司掌握 ── 美國的莫德納(Moderna)和輝瑞(Pfizer),以及德國的復必泰(BioNTech),而且還是最近才能掌握 ── 當中輝瑞要與復必泰合力研究,而莫德納在十一年前成立時,就開宗明義要研究 mRNA 藥物;它的股票代號正是 mRNA,在 Covid 疫苗製成之前虧損經年,那是十年樹木。情況就如同高階晶片,全球只有台積電和三星能夠生產一樣,連 Intel 也瞠乎其後。那本來是極其困難的事。
不是說不應投資國藥和科興,但如果原因只是不會買美股,結果對國藥/科興以及其他 mRNA 藥廠的投資比例,又變成100:0,那會否太不平衡?疫苗無疑通常只會選打一種,但投資卻沒有這個規限,然而香港人雖然生活在國際金融中心,卻經常如此自我設限。
舉一反三,科網股就只買騰訊和阿里,而不沾手 Alphabet、Amazon 和 Microsoft;金融只買滙豐、恒生、中銀或國有銀行和中國平安,而不碰花旗、星展、富邦、法巴、瑞銀、安聯、安盛、瑞典銀行;晶片不會買台積電、聯發科、AMD,而只會買中芯。雖然在思想上他們並不一定這樣歸邊,但投資上卻極度歸邊。我也不是要猜哪一邊前景更美,只是覺得那種100:0的態度,好像並不符合分散風險這項極為重要的原則;而我也不相信自己有這種超能力,能夠絕對猜對邊──儘管有些東西如疫苗成效可經科學驗證,倒是不用去猜。
事實上,買復必泰也並沒有分散風險,同時把莫德納、輝瑞和復必泰買入,才再穩妥一點,而且每一種都只酌量投資,它們仍是可升可跌。
自從認識到全球最大、為挪威人未來生活籌謀的挪威主權基金,我就經常參考它的投資組合(當然我也有參考其他基金)。據 2020 年年底的報告,它的股票投資橫跨 69 地的 9,123 家公司,無疑令人驚嘆,亦自問沒有可能做得到。可是我還是願意見賢思齊,以及更為留意它投資比重較高的股份。
看著挪威主權基金那九千幾行的 Excel file,前百只有一家香港公司(友邦)和三家大陸公司(ATM),我反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何它並不像香港大部分投資者,全副身家都投放在中港股票?要代答也很容易 ── 我又不是如此獨具慧眼,投資又何必這樣孤注一擲,總是去玩 100:0 的遊戲?那會否太過不平衡了呢?
作者 Facebook
(標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