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嶺馬寶寶社區農場終章 過百市民告別 「香港不應只有高樓大廈」
上周為馬屎埔村約70戶「被發展」的收地最後限期日,部分村民依然留守。村內的「馬寶寶社區農場」今日(18日)告別市民。社區農場成員,包括馬屎埔第三代村民區晞旻,均穿上「我愛我家」的T恤,馬不停蹄拿出今日售賣的農產,包括龍眼、南瓜、香蕉及通菜等蔬果,亦有麵包、辣椒醬等食品。
開檔的3個多小時期間,過百市民流水式到場,包括多名曾在新界東北議題發聲的抗爭者及議員。農作物在短短一個小時內就被一掃而空,其中土地正義聯盟成員、農夫吳卓恆其後端來幾盤白、紫茄子、冬瓜及火龍果,十多名市民隨即上前購買,吳對市民戲言:「成個農場食得都攞曬過來,差啲連杯麵都攞埋過來。」
使用自家種及馬寶寶出產的農作物,製成貝果包的Cecilia,開檔不夠半小時,已售出全部40個新鮮出爐的貝果包,「突然來咗好多人,蚊怕水都未噴就已經賣曬」。她指,馬寶寶結束後,將以交收的方法繼續售賣。農場為遊人送上自家種的南瓜茶菓、到手香飲品,並放置一本紀念冊,讓市民寫下給馬寶寶的最後的話。有人寫上「Vegetable made with love is needed in Hong Kong」、「香港不應只有高樓大廈」及「多謝一直以來用心種農作物及滋養土地,縱使結果不盡人意,你們堅持的生活影響了他人」,不少市民舉起留影。「好耐冇見喇」、「我哋再見啦」,打招呼與道別聲此起彼落,下午去5時許,市民才陸續離開。
關注土地議題的公民黨主席梁家傑亦有到場。他說,知道今日是馬寶寶的最後一日,特意前來支持,形容土地是香港最珍貴的資源「處理得好很重要,如果係不公平運用,影響社會很大」,然而,他認為政府10多年來均未有改善政策,「資源運用冇一個公平公道的共識……(要求改善)都係路路不通。」
一個由社區農場開辦就開始光顧的老街坊,拿著大包小包的離開農墟。他說,光顧區晞旻的菜已10多年,「冇地方買,當然麻煩。政府唔畀佢哋種,又唔係我哋(市民)唔畀佢哋種,我哋當然希望繼續種」,並留下聯絡方式,希望馬寶寶復耕後,能繼續吃到本地菜。
東北抗爭者;政府將土地與發展放在對立面
曾參與反新界東北收地的吳小姐,今日到場購入冬瓜及茄子。她說,因為茄子食感較軟爛,所以平日不太愛吃,然而馬寶寶種植的茄子口感堅實,味道亦較濃郁,「以前唔食,係喺度買嘅先食。」東北抗爭至今已10多年,吳小姐有感市民土地議題不再熱切,指很多港人習慣「城市模式」,忽略農耕生活是一種原有的選項,「農地(耕種)變得好假日、退休生活,但係對某啲人來說,卻是係一路而來的生活模式」,而政府則將土地,與發展計畫變成對立面,「容易讓大眾覺得係村民霸地,好多人都會覺得發展無可奈何,忽略中間的不公義」。她認為,香港改農地為城市的發展模式會繼續下去,「(馬屎埔)唔會係最後」,而要在土地議題上抗爭,「只能夠靠帶小朋友去公園就當係,大規模(抗爭)就沒有可能喇」
食本地菜延續香港產業
住在九龍的鄧太一家帶同三歲女兒,第一次亦是最後一次到農墟。鄧太說,雖然本地農產較內地農產昂貴,但為了支持本地農產,約一年多前開始在網上訂購香港菜,「唔想食內地的菜,有誠信問題,希望可以支持本地人做的事,自己有小小能力,支持本地人的菜,延續性繼續下去」。
她指,週末會帶小朋友到郊外親親大自然,亦曾到元朗參加豆腐製作坊,掘蕃薯等活動,「畀蚊針下、曬下,熱下都好。要畀佢(小朋友)知道要做好多野先會有嘢生出來,唔係只係得物質,伸手出來就有」今日到場時,農作物已所剩無幾。她說,農墟人與人實在交流的氣氛與網上訂購不太一樣,看到村民在村口想傳媒訴說不公,感到傷心,「睇到村民都覺得幾慘,我想生活,但因為香港想去大方向搵錢,小市民都係想食餐飯……一入來就聽到人講冇嘢賣喇,希望可以最後一次,都睇下係咩環境。」
「繼續發掘香港唔同有意思的地方」
她說,下車時看到桓基20萬呎大地盤,和旁邊的農墟,覺得兩者有好大對比,「其實(村民)只需要一個咁樣空間就生活到,點解香港居住要係一個咁單一的模式?人生出來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如果一個地方一式一樣,係冇意思的。」然而她認為自己能做的東西有限,希望在有限的時間,「盡最後一刻的綿力,做到都會做,同繼續發掘香港唔同有意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