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下身份的外袍後 — 評《手捲煙》
【文:@vasreadiphilia】
關於《手捲煙》如何拍出昔日的港產黑幫電影味道,已經有不少人評論過了,所以我不碰這塊。導演曾在媒體訪問中表示《手》透過在裂縫中掙扎的邊緣群體描繪香港,並衍生出身份認同的問題。電影確有各種不同背景身份的角色,但不等於電影帶出身份議題的探討。
「為何這個人物是這般設定,而不是別的?不是這樣的話,劇情有什麼分別?」我們要常常問這個問題,但一般都不會問,若電影本身把人物塑造得合理,能說服觀眾他一定要是這個身份,故事才說得下去的話,你根本沒空想這個問題。「為什麼關超(林家棟飾)非得是個前華籍英兵?為什麼文尼(Bipin Karma 飾)非得是個南亞裔少年?對電影的決定性有多大?」觀影後我不得不提出這些疑問。整體來說,人物刻劃單薄,編導未有好好利用角色的身份背景建立故事,電影人物的身份設定與故事的關係薄弱,雖不致不合理,但令故事變得複雜、累贅多餘,「身份」成了整套電影的佈景板,電影頂多是呈現了一幅香港多元種族文化的圖畫,距離「身份認同探討」還差很遠。
電影一開場講述關超與同袍在山上出動,勾劃出回憶中的 good old days。兄弟情是此片的主線,關超後來與兄弟反目的原因,隨著劇情推進慢慢清晰,但全盤揭盅之時已接近全片完。華籍英兵是一個特別的人物設定,充滿政治意味,身份複雜,若你煞有介事呈現一個角色的身份亮點,劇本便應為此留下相當的份量,但導演沒有利用這個可發揮的身份。電影起頭得極好,但劇情一直發展下來,這個身份逐漸變得模糊,甚至可有可無,今日的關超身上還留有什麼昔日英兵的影子?除了家中保存的英兵物品,文尼喊他一聲阿sir,找不到其他痕跡。若你說他是昔日皇家香港警察,故事發展亦無差別,頂多是退役冇咗份工,又轉唔到行,最後撈偏;而關超與同袍的兄弟情,是否華籍英兵亦可言之成理。
電影中另一段兄弟情是關超與文尼,這段友誼超越了年齡和種族 —— 若要為文尼這個角色的設定增添意義,便是令這段友誼更難能可貴。文尼的南亞裔身份一下子便能得到觀眾的注意,始終很少港產片起用少數族裔演員(而且幾靚仔,講廣東話又cute cute 哋),南亞裔的身份使他住在重慶大廈這個設定顯得合理 —— 不過香港人關超也住重慶,其實南亞裔人士遍佈全港,為什麼南亞裔就是住重慶呢?但今時今日講南亞裔大家都一定首先講重慶,重慶一出現,其豐富濃厚的色調和龍蛇混雜瞬間便能為電影添上神秘奇情的氛圍;「南亞裔+重慶」是個順理成章的典型設定,順著觀眾對此兩個元素的典型印象來走。而似乎南亞裔人士在港的生存方法也離不開撈偏,有評論說這反映了南亞裔難以向上流動的社會現實,但關於此點,劇情著墨不多,導演是否有這個意圖不得而知。你可以說這個劇情「反映現實」,但我也得說這不是現實的全部。如果文尼不是南亞裔,他是一個讀唔成書又冇屋企人嘅廢青,是否也能反映新一代在港難以向上流動的現象?若文尼不是南亞青年,他與表哥和弟弟的關係不會那麼緊密,要把故事的發生場景聚焦在重慶也有難度,但與關超的友誼沒有太大影響,因為他們之間沒有衝突和劇情轉捩點是基於種族身份;就算追捕文尼的黑幫對不同種族也顯出一種「一視同仁」的態度(理得你係咩人,總之要死),總的來說,電影的主要劇情並不是用種族身份來支撐起,談論身份認同因而顯得牽強。
至於人物設定上的其他沙石,有文尼的弟弟文素,衝動牛脾氣,動輒打同學鬧到見家長,有人指這反映了南亞裔學生在港求學的難處,若電影真有意探討少數族裔的身份議題,不能只停留在這片面的刻板形象,小人物也該有自己的故事,但弟弟的角色是為哥哥而存在,他為文尼挺而走險提供了理由,並為電影增加一點親情味,否則基本上他是可有可無。另一方面,按摩店老闆娘則是為弟弟而存在,她是內地人,關超是她的熟客,關超要為文素找地方落戶時,便投靠老闆娘。老闆娘曾表示打算回鄉,遭關超揶諭是否發現香港沒想像的那麼好,就此兩幕,老闆娘便完成任務了。每個角色都有用處,每句對白都有理由,這段對話是否反映了一群對香港有過多幻想的新移民的心聲?若只給她短短一句對白就想觸及這個議題,把她置放在邊緣群體的一員,成為描繪香港身份多元大圖畫的一部分也未免是過於勉強。
人物的身份和設定沒有得到充份發揮,使劇情變得單薄,身份成了外衣,脫下亦沒差。他們也許呈現了不同身份的人在香港生活的難處和掙扎,人物間的互動交錯編織成一幅「香港味濃」的圖畫,但仔細一看便發現圖畫瑕疵甚多,細節粗糙,抓著「身份」這點往下探索,不過是一句起兩句止,未能說服觀眾這是一個非如此不可的故事,更遑論是探討身份議題了。若劇本在人物刻劃和塑造方面去蕪存菁,並讓人物身份與劇情有更緊密的扣連,相信「身份」這個主題會成為整部電影的動力。
作者簡介:百無一用神學生,喜歡文學音樂電影但不知怎麼走上了神學之途。Instagram: vasreadiphi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