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空氣污染猛於新冠疫情?
【文:何偉歡 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項目主任,羅金義 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聯席總監】
上月底香港政府發布《清新空氣藍圖 2035》,提出「健康宜居‧低碳轉型‧比肩國際」的願景。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在發布會上聲稱《藍圖》將「承先啓後」,引領香港在 2035 年前成為空氣質素可以媲美國際大城市的宜居城市,同時會向世界衞生組織《空氣質素指引》的最終指標邁進。
這一次香港政府終於跟民間願景連線了嗎?今年 4 月,健康空氣行動聯同學術界及社區關注人士發表了《民間清新空氣藍圖》,第一個目標就是「成為空氣質素最佳的城市之一」以及「達致世界衛生組織標準」,那麼政府《藍圖》是與之一致了?
學東京追上世衞指標
可惜,細節裏總是躲着「魔鬼」,港府與民間社會在比肩的對象和達標的時間上仍然存在不小的差異。政府說要媲美巴黎和東京,民間的標桿是紐約和倫敦,常識上它們都是國際公認的大城市,然而依據瑞士空氣監測公司 IQAir 連同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發表的《2020 年全球空氣質素報告》,紐約和倫敦的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分別是 6.5 微克/立方米和 9.6 微克/立方米,都低於 10 微克/立方米的世衛《空氣質素指引》最終指標;反觀巴黎和東京的年均濃度分別為 12.2 微克/立方米和 10.1 微克/立方米,並不達標。《民間清新空氣藍圖》的邏輯很簡單:若然可以企及紐約和倫敦的空氣質素,那麼就可以在 2035 年達致世衞標準。
我城環境局的選擇雖然「巧妙地」避過世衞標準,但巴黎和東京的空氣質素還是較香港優勝一籌。香港的 PM2.5 年均濃度是 15.4 微克/立方米 —— 這是由一般監測站所得的數據,路邊監測的濃度是 19 微克/立方米,全球 92 個地方排名第 40 位,跟墨西哥城同列。
瑞士空氣監測公司 IQAir 連同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發表的這份《2020 年全球空氣質素報告》,收集了 106 個國家在 2020 年的數據,能否如實反映各國的空氣質素,其實存疑 —— 受新冠疫情所累,去年全球經濟活動大減,許多國家、城市的空氣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水平都顯著下降,始料不及;IQAir 行政總裁 Frank Hammes 亦表示擔心疫後經濟活動恢復正常可能導致空氣污染回升。然而,據《朝日新聞》 透露,東京都政府有意乘機銳意改革治空氣污染問題,將對 PM2.5 的標準收緊至年均 10 微克/立方米,遠比日本國家標準的 15 微克/立方米嚴謹,決心要跟世衞最終指標看齊。
港府環境局說好了要跟東京比肩,大家要不要當真、翹首以待?
學巴黎追上可再生能源
兩年前港府就空氣質素指標「五年一檢」建議容許超標次數上限放寬至 35 次,才收緊 PM2.5 的 24 小時平均濃度標準至 25 微克/立方米,筆者曾撰文批評是削足就履的檢討(參看拙著《環保政策與綠色生活:國際視野下的香港》,2021年6月 香港中華書局出版,甲二章)。即或如此這份「遠離世情」的檢討由 2019 年完成至今仍未生效。澳門環境保護局在同年更新了《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將空氣質素指標跟香港看齊,收緊至世衛中期目標2的水平,並於今年 1 月 1 日正式生效,而香港卻要拖拉到明年 1 月 1 日。有趣的是,當時港府以氣象條件、區域空氣污染這些未能控制的因素為由,堅決把容許超標次數增加至 35 次,但與香港地理位置相約的澳門,容許超標次數卻守在 18 次。
環境局副局長謝展寰聲稱歐盟有同樣的做法,香港並非唯一。副局長當然也巧妙地沒有告訴大家歐盟的空氣質素指標比香港嚴謹得多、更接近世衞最終指標。根據世衞數據,全球因空氣污染而死亡的人數每年高達 700 萬,當中 40 萬人在歐洲。歐盟要保護公民健康,免受空氣污染傷害,2005 年開始透過法律約束成員國,對其工業、車輛和農業中產生的污染物作出限制,對違法的國家會進行法律追究。香港引為標桿的巴黎,在治理空氣污染的表現不是好榜樣,被歐盟最高法院斥責為「系統性的失敗」。去年歐盟起訴法國違反懸浮微粒污染物(PM10)的限制,連續逾 10 年超出歐盟法規,沒有履行保護公民免受不良空氣品質的義務,當中巴黎更錄得連續 12 年超標;2019 年歐洲法院亦裁定包括巴黎在內的12個法國地區的二氧化氮(NO2)排放量違反污染限制,警告法國如果不依法減少空氣污染排放量,將每 6 個月罰款 1,000 萬歐羅。
巴黎處理空氣污染雖然出現「系統性的失敗」,但空氣質素仍然比香港好,這是事實;近年巴黎在解決空氣污染問題也確實下了苦功。5 至 6 年前巴黎霧霾問題非常嚴重,PM2.5 年均濃度為 18 微克/立方米,市政府針對空氣污染主要源頭柴油車,推出一系列改革政策,包括所有車輛根據其對環境污染的程度被畫分為 7 個等級,排放量最大、對環境影響最嚴重的車輛禁止在巴黎行駛;又推出巴黎無車日、鼓勵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等。同時,針對能源轉型問題,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在 2017 年發表《氣候空氣能源領土計劃》,提出要在 2050 年巴黎市可以自行產生 20% 的可再生能源,再透過區域合作模式達到 100% 可再生能源的目標。
港府環境局也說好了要跟巴黎比肩⋯⋯。
發表《2020 年全球空氣質素報告》時,綠色和平印度分部的氣候環保專家 Avinash Chanchal 重申:「空氣質素要想實現真正地、長期地改善,各國必須優先考慮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並促進低成本、碳中和的無障礙交通,加速向清潔能源和清潔交通的轉變。」香港本地產生的可再生能源不足 1%,港府認為到 2030 年可再生能源比例也只有 3-4%。(參看拙著《環保政策與綠色生活:國際視野下的香港》,甲一章)
《藍圖 2035》「一定走數」嗎?
港府在《藍圖 2035》才提出要開展研究空氣污染對香港人口的長期健康影響,那麼其實一直以來它並沒有做過這類評估吧?即使是對經濟損失的評估也沒有?根據綠色和平和 IQAir 的分析工具去估算空氣污染對全球各大城市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健康和經濟成本,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至今半年時間,香港因 PM2.5 及二氧化氮等空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近18億美元,因之而早逝的有 3,900 人。香港新冠疫情引致的死亡人數至今是 212 人,如果覺得新冠病毒恐怖,其實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有是過之而無不及。當政府三番四次告訴我們目前全球未有任何國家「完全」以世衞生《空氣質素指引》作為法定空氣質素標準,強調改善空氣質素涉及複雜技術,需要相當時間才能完成時,解決空氣污染對市民健康影響又何嘗不是分秒必爭?
環保團體(也包括一些建制派立法會議員)批評《藍圖 2035》沒有提出空氣質量水準達至世衞最終目標的時間表,同時未有提出積極對策處理 PM10 和日趨嚴重的臭氧問題,讓香港市民繼續呼吸有害空氣。理論上它應該是具體規劃未來 14 年香港管理空氣污染的重要政策文件, 但悠悠 14 年,特區政府領導也換屆三輪了,這會不會又是一張「一定走數」的空頭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