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素材來源:港版《大叔的愛》

如果要寫香港電視史,黃德斌已是一位必須寫的演員。

1/ 港版《大叔》大結局,大家最不值只是KK被人燉冬菇,渣田愈渣觀眾愈愛,阿牧更令迂腐升格為美德。有人盛讚《大叔》為性小眾平權踏出重要一步。

2/ 《大叔》是香港電視史劃時代的一部劇作。余生也晚,但在我認知當中,從來沒看過免費電視台拍攝,甚或播映一部(而且在黃金時段)以同性戀角色為主軸的連續劇。

3/《大叔的愛》一擊即中,香港人對BL非常受落。BL似乎人畜無害?但回看這個類型在日本近半世紀的發展,引起過不少爭議。是我們的社會較開放?或是我們間接享受了別國先行者的文化成果?

4/ BL(Boy's Love)源自日本。這個類型可上溯至六十年代,當時女性漫畫家筆下的男同性戀,是基於她們對男男之愛的想像,並非基於現實的男同性戀關係,這種少女漫畫風發展出的作品被稱為「少年愛」,代表作者之一是竹宮惠子。七十年代創刊的期刊《JUNE》以美少年漫畫和小說為賣點,美少年相戀是受歡迎題材。

5/ 八十年代,以現有角色或現實人物想像同性愛的同人誌風氣興起,據說高橋陽一的《足球小將》是受歡迎的改編/ 挪用對象,二次創作男男性和愛的故事(被稱為Yaoi,此詞廣義應用意思和BL雷同)。

6/ 那「小夫,我要進來了」算不算BL?雖然二人是動作擔當,但男主角好歹也是多啦A夢和大雄?!

7/ 九十年代,《Slum Dunk》是Yaoi的熱門題材,此時BL成為常用詞,是一種富商業價值的類型。

8/ 然而隨着BL由小眾走向商業,BL story的內容和意識受到更多關注,其中一個為人詬病的設定是,遭性侵的主角會愛上作為加害者的另一主角。性侵程度視乎漫畫/ 小說的類別,純愛類較不會出現強暴畫面。

9/ 而這種愛上侵犯者的設定,以及全書都是男男的性和愛,但主角還能不認為自己是同性戀的劇情,被本身是同性戀者的知識份子批評,連帶其他不符合同性戀現實的情節,亦被一併被聲討。

10/ 關於BL主角的被動與主動,受害者和加害者,或攻和受的設定,如果既不是不合理話之你,又不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能有甚麼解釋?正所謂: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11/ 最普遍是以女性掙脫男性凝視並反守為攻的觀點,解讀BL的冒起和流行。總覺得在男性也被凝視和物化的時代,這種觀點有些單薄。

12/ 日本學者溝口彰子,在著作《BL進化論》(2015)提出另一觀點。她指出BL的作者和讀者都是異性戀女性為主(當然也有其他性向的男和女),日本女性的社會地位一直比男性低,她們代入男男的性和愛,是一種暫時擺脫女性身份的escape。

13/ 根據溝口彰子的論述,因此BL有別於現實生活的同性戀,BL couple無論是主動或被動(攻/ 受)一方,都是女性作者/ 觀者的分身,她們分別能在施虐和受虐、主動和被動的主角身上找到認同。

14/ 隨着BL類型的發展,及劇集要照顧的觀眾面更廣泛,BL劇對LGBT的政治不正確,有改善或淡化的趨勢。

15/ 而在此前,因為BL走向商業,嶄露頭角的作者已有更大的空間嘗試有別於傳統BL的創作,其中一個成功例子是吉永史。

16/ 吉永史九十年代憑《映在你眼底的月光》等BL漫畫為人認識,她深諳BL創作的局限,不僅嘗試在BL類型中尋求變化,也嘗試尋找BL以外的發表空間。2000後發表的《西洋骨董洋菓子店》、《大奧》便將性別定型的議題放到創作之中。

17/ 2007年,吉永史開始在非BL向的漫畫期刊《Morning》連載刻劃兩個中年男子同居日常的《昨日的美食》,2019年拍成日劇,意想不到地受歡迎。名副其實是「大叔的愛」,在一起多年的律師和髮型師步入中年,面對社會目光、家人認同、隱藏性向、同性couple社會保障不足等現實問題,因為吉永史敢於觸碰。看了一會猶豫該不該歸類為BL劇?當然,美食和兩位主角的關係仍是最大賣點。

18/ BL由小眾喜好,進化到能和社會大眾連結,除了是這個門類發展了近半世紀的結果,受眾的水平和要求不斷進化也有影響。現在的受眾對一本漫畫或一部劇,不必照單全收,而是從中找到自己的閱讀方式。港版《大叔的愛》或者就是一次示範。

19/ BL,一直以小眾趣味的形象存在,但觀乎博客來等購書平台,BL是一門悄悄存在的大生意。網上觀劇平台普及是極大的助攻,讓本來被視為地下或小眾的BL ,接觸更多觀眾,泰國BL劇《2gether: The Series》便因此紅到去日本。

20/ 或者你覺得:劇好看好笑就可以了,要說到那麼複雜嗎?如果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與恨,應該也沒有無緣故的爆紅。理由不必人云亦云,每人能有自己的詮釋,暗暗符合放任想像力馳騁的BL精神。

 

作者 Facebook
(文本無題,現題為編輯所擬)